唐代有許多著名的詩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李白和杜甫,他們在唐代詩壇上的地位是最高的,他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詩句。不過,也有不少千古流傳的著名詩句不是出自那些頂尖的詩人和著名的作品,反而出自那些非頂流的詩人所作的冷門詩篇。
今天就要介紹許渾的《咸陽城東樓》,這是一首很冷門的唐詩,卻暗示了唐王朝衰敗的命運,頷聯的后7個字更是成為了千古名句,想必你早就聽說過了吧。
咸陽城東樓
許渾 〔唐代〕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開篇「一上高城萬里愁」直抒胸臆,直接將一腔愁緒傾瀉于筆端,奠定了本詩的情感基調。
接下來「蒹葭楊柳似汀洲」,說的是詩人看著眼前的蒹葭、楊柳等景物,覺得似曾相識,就像故鄉的景物一樣。這里,「汀洲」代指詩人的故鄉江南。
這樣一說,首聯就很好理解了。那一天傍晚,日暮西沉之時,詩人登上了高高的城樓,向遠方眺望。
他看到了蒹葭蒼蒼、楊柳枯黃之景,不禁夢回江南,產生了濃濃的鄉愁。
當然,首聯不是這首詩的重點,頷聯才是,特別是頷聯的后半部分。
頷聯「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描繪了一幅暮色蒼茫、風雨飄搖的深秋夕景圖。詩人表面上是寫日暮時分,溪畔升起了一大片一大片的烏云,夕陽也躲到了閣樓的身后,沉沉落下,實際上,是寫唐王朝已經管理混亂,朝廷上全部都是一些烏合之眾,曾經繁華的大唐,如今大概已經是日薄西山了。
「山雨欲來風滿樓」更是千古傳誦的名言警句,表面上是寫暴雨來臨之前,會有狂風呼嘯的自然現象,實際上則是寫任何變化來臨之前,都會有一定的預兆。并且,通常是用來形容緊張的局勢變化的。一般來說,宋詩喜歡說理,唐詩不怎麼喜歡說理,但是,唐詩不說理而偏偏理又蘊含其中,許渾這句詩正是這種現象的典型寫照。
頸聯「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互文見義,描寫了暮色中的遠景,山雨將至,鳥兒們驚慌失措地逃進了綠意盎然的樹林,秋蟬悲鳴,隱藏在枯敗的黃葉里,這就是詩人所見景象的真實寫照,也是唐王朝命運的真實寫照。
不遠的未來,華麗的唐宮里也即將不再歌舞升平、萬國來朝,它即將重復秦苑漢宮的命運,從繁榮走向衰敗,只剩下鳥飛蟬鳴的一片荒涼。
由此可見,詩人的愁緒層次豐富,不僅只有鄉愁,而且還有對唐朝命運的擔憂。
尾聯「行人莫問當年事」,表明了詩人內心的無奈與傷感,因為無可奈何,故而覺得當年事說了也是白說,因此讓人莫問。因為內心傷感,再說當年事的話,只怕是愁上加愁,耐受不住,不如不說。「故國東來渭水流」,抒發了物是人非之感,朝代更迭不斷,只有渭水一直東流、不曾改變。讀來令人無限哀傷、余味不盡。
這首詩以云、日、風、雨為前奏,再以綠蕪、黃葉作點綴,營造一種蒼涼蕭瑟的氛圍,借秦苑、漢宮闕的荒蕪,表達對唐朝沒落的無盡哀思。
全詩情景交融,景中有情,作者在描繪風景的過程中,給抽象的情感以形體的形式表現,表現出了自然的風景,也表現了豐富的人生體驗,并對歷史與現實進行了深刻的思考。景色獨特而又凄美,意境凄婉空殘,透心徹骨,是唐人登高詠懷、吊古傷今的絕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