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陸游,最為人熟知的就是他臨終前所作的《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因此,陸游也被后人在諸多文學、影視作品中,打造出一個憤世嫉俗、憂郁不志的沉悶形象。
實際上,陸游不僅浪漫,而且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甚至有些調皮和玩世不恭。
比如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他與范成大搭檔,在蜀州任參議官時,主和派多次攻擊陸游「不拘禮法」、「燕飲頹放」,范成大一度勸誡他做事要低調,可陸游不但不聽,還甚至與范成大翻了臉。
為此,范成大迫于壓力,罷了陸游的官職,讓他反省。
陸游不以為然,并效仿杜甫,在浣花溪畔開辟菜園,躬耕于田,為自己取號「放翁」,對主和派進行反擊。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后范成大奉召還京,陸游親自送至眉州才依依惜別,還懇請范成大回朝后勸孝宗「先取關中次河北」、「早為神州清虜塵」。
由此可見,陸游有固執的一面,但骨子里卻深藏柔情,哪怕范成大免了自己的官,也還徒步百里相送,他們也因此成為了至交好友。
陸游文武雙全,在戲劇話本中「打虎英雄」除了武松,也就是陸游了,而且他還不止一次「打虎」,這在他的詩中多有提及。
然而受傳統文化教育的影響,陸游骨子里卻是個柔腸百結之人,他也為此失去了愛妻唐婉,一首《釵頭鳳》成千古經典。
自唐婉過世以后,陸游幾乎一生都在懷念她,受母親所迫,陸游在休了前妻唐婉后,再娶王氏,王氏過世之前,陸游從未在詩詞中提及唐婉及那段不堪的回憶。
王氏病故后,陸游才復游沈園,寫下了: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猛人」陸游在豪放不羈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赤子之心」,他敢上陣除敵,與主和派唇槍舌劍,卻不敢挑戰世俗桎梏。
所以在陸游的詩作中,我們也經常能看到一種情景,偶爾他的詩豪邁闊達,偶爾也脈脈含情,傷春悲秋。
而我們今天要講解的這首,更是一種「另類」,為陸游筆下對「做學問」的論證,闡述了「人才」和「天才」的區別。
- 詩文賞析 -
..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無疵瑕,豈復須人為?
君看古彝器,巧拙兩無施。
漢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
胡部何為者,豪竹雜哀絲。
后夔不復作,千載誰與期?
出自陸游的《文章》
為了論證「天成」的觀點,陸游反復舉例,引經據典,闡述了「制造」和「創造」的區別,也就是人才和天才之間的差距。
所以陸游這首詩,很值得文學創作者及愛好者仔細品讀,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
詩文大意可解為:
文章本該是不經人加工,天然形成的,是技藝高超、底蘊深厚的匠人在偶然間得到。如同純白沒有瑕疵的美玉,是不需要人刻意去雕琢的。不信你去看看古代的青銅器,無論是笨重的,還是精巧細密的,都不要后人再去改變什麼;
漢代距離先秦年代最近,但到了此時,文章的深意和淺薄就很明顯,有了巨大的差異。胡人的音樂都很簡單,不過是一些一些管弦與絲竹,卻能奏出美妙的樂章。后夔(kuí)早已不再譜樂,千百年來,又有誰能與他相比擬呢?
后夔:人名,相傳為舜的樂官。所以在這首詩里,中間的四片詩,都是為了佐證首聯和尾聯,試圖說明文章的創作,刻意加工與自然天成之間的區別。
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人才和天才之間的差距。
李白曾在詩中寫「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就是在夸贊江淹鮑照的文筆,陸游的思想與李白異曲同工。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這兩句詩,為千古名句,但許多人容易誤讀,所謂「天成」并不是它本來就在那,而是靈感爆發時,信手拈來,非投機取巧。
天才并非不努力,相反,當他們的知識、閱歷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所創造的東西便像「天工」一樣不著痕跡,仿佛它原本就該是那個樣子。
人才不同,人才是在一件事物原有的基礎上,去制造出新的事物,缺乏一定的創造性,靈氣不足。
后夔的音樂被稱為「天籟之音」,那是他源于對自然、生命的感悟,如此才能行云流水,甚至不需要譜曲,便可余音繞梁。
所以不管我們去做什麼,一定要「隨心而動」,不可違背意志,你的心永遠都不會欺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