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史上,詩以唐稱,因為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在唐代達到鼎盛,可以說唐詩代就是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
有唐一代,詩歌浩如煙海,詩人多如牛毛,光《全唐詩》中有名有姓的詩人,上至一國之君,下至市井百姓,總計有2200余人。
這其中固然有「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佛」王維、「詩魔」白居易、「詩豪」劉禹錫、「詩鬼」李賀等大名鼎鼎的詩人,但更多的是那些被歲月淹沒,留存作品較少,名字不為世人所熟知的「冷門詩人」。
活躍于盛唐與中唐交界時期的詩人于良史,就是其中的一位。
于良史 ,生卒年不詳,史料關于他的記載也少,只知道他是在唐玄宗時期開始踏上仕途,在肅宗至德年間曾任侍御史,在代宗大歷年間任監察御史,德宗貞元年間,被徐州、泗州節度使張建封辟為從事。
他也是個詩人,尤其擅長五言詩,他的五言詩清麗超逸,講究對仗,十分工整,詩風與「大歷十才子」相近。他因為僅有7首詩傳世,加上盛唐有太多頂尖詩人了,所以他在后世詩名不傳,相對比較冷門。
于良史存世七首詩中,以 《春山夜月》為最善,其中一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更是人人盛贊的神來之筆,被后世譽為「妙絕千古」,時至今日,依然是網絡上的熱門詩句之一。
-美詩分享-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鳴鐘處,樓台深翠微。
于良史這首詩意境絕美,主要描寫的是他在春日某夜晚,于山中賞月的情景,全詩流露出了一種忘情于山水自然之間的暢快,讀起來仿佛和作者同時置身于春山賞月的情景之中,帶給人一種清新、淡雅、心曠神怡的美好向往。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
春天山中的景色真是美不勝收,讓我賞心悅目,以至于天黑了,竟然忘了歸去。
首聯就開始切題來統率全篇,其中第一句春山「多勝事」是因,而第二句「夜忘歸」是果,兩句因果關系背后所流露的,就是詩人在春山悠然自得暢快心情。
那到底春山有什麼樣的「勝事」,能讓作者這麼開心的流連忘返呢?接下來的第二聯就告訴我們答案了。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我在山中隨手捧起一汪山泉,天上明月的倒影閃爍在手間,我撥弄山花,馥郁的花香氤氳著全身。
頷聯這極富美感的兩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他用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生動地表達了詩人游玩時的心境,堪稱神來之筆,歷來為人稱道,也是千古名句。
一個「掬」字,一個「弄」字,既寫景又寫人,并且還生動傳神,掬一把水月在手,弄一朵花香滿身,雖然只是兩個簡單的動作,但仿佛就和整個春天撞個滿懷。
另外這兩句結構上也照應前文扣住了主題。你看有月亮說明是在夜晚,弄花說明是在春天,如此恰到好處又極富美感的詩句,怎能讓人不愛。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
游興正濃的時候,不會在乎路途的遠近,時間太晚了想要回去,心中卻充滿了對這一花一草的依依不舍。
頸聯兩句比較好理解,興趣來了,無論遠近都不在乎,當一個人沉醉在眼前的美景中,自然也會忘乎所以,詩人也是如此,他詩人準備離開,卻還是想著那一草一木,非常的不舍,這也進一步突出春山多「勝事」,也表明詩人對自然山水的熱愛之情。
南望鳴鐘處,樓台深翠微
溫柔的夜風中,突然送來了幾聲鐘鳴,我循著鐘聲向南望去,只見遠處一片青翠山林深處的樓台,在月光下影影綽綽。
尾聯兩句是詩人在將去未去之際的所見所聞,這里同樣很巧妙地把鏡頭從近處移向遠方,用聲音來引出春山月下特有畫面,而這個畫面,同樣也是此次游玩「勝事」之一。
至此,詩人眼中春山、夜、月的描寫到這里戛然而止,至于作者接下來是回家了還是繼續在這山中游玩,我們不得而知,這也是他留給讀者的想象。
整首詩清淡閑雅,極富神韻,讀下來我們可以從作者筆下看到一幅清幽淡遠、意蘊悠長、宛若仙境的春山夜月圖,也可以感受到作者那一種悠然自得、縱情山水的雅趣,不愧是是一首令人叫好的佳作。
特別是頷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兩句妙趣橫生、意境鮮明,收獲粉絲無數,得以千古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