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絕美的一首詩,六個名詞造就千古名句,連蘇東坡都嘆為絕唱
羅列名詞、不顧語法,是西方意象派詩歌的主要特征,龐德、艾略特這些名家莫不如此,而他們這樣一種詩歌觀念,源頭恰恰就在中國古典詩歌里,而溫庭筠又是中國古典詩人中最有意象派韻味的一個。
我們且看他的五言律詩《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這首詩將早行之景和早行之情完美融合,被宋梅堯臣舉為「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典范。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
在古代,由于交通、通訊困難等許多原因,士人往往安土重遷,怯于遠行,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考慮出門行旅。
所以,詩歌浸淫的不止是一種思鄉愁緒,還有一份漂泊在外的孤苦。
詩人的目的達到了,詮釋得很到位,打動人心。
尤其「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一句,歷來膾炙人口。
其中既無人稱,也沒有時態,連一個動詞都沒有,只是平鋪直敘地列上了六種東西,其間的關系也是相當模糊的。
但是,無論誰讀了,都會受到感染。
人們可以根據各自不同的人生經驗,把這六種東西加以排列組合,總起來給人一種深秋旅人早晨登程的荒寒寂寞的感覺,具有極濃的藝術感染力。
宋人蘇東坡稱這兩句為「唐人早行絕唱」,清人沈德潛甚至認為「早行名句,盡此一聯」,他們給出這麼高的贊譽,其實不是沒有道理的。
從意象的角度來說,這兩句詩各用五個字營造了三個意象: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詩人只把六個意象連綴成句,除此之外不著一字。
這樣的寫法真是干凈利索,從意象營造的角度來說,也可以說意象的密度很高。
除了「雞聲」之外,五個意象都具有鮮明的畫面感,可以稱為視覺意象。
在萬籟俱寂的清晨響徹遠近的「雞聲」則是動人的聽覺意象。
它們為讀者展現了一幅極其生動、豐滿的早行圖景:
前句寫雞鳴聲聲,鄉村旅店的茅檐上方斜掛著一鉤殘月;后句說一條板橋上積著濃霜,上面印著行人的足跡。
句中雖無一字直接抒情,然而早行的辛苦、心境的寂寞皆滲透在那些物象之中,讀來惻然心動。
如果不是意象如此密集,恐怕難以在寥寥十個字中安置如此豐富的內涵。
與這首詩有相同造詣的,就是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也是名詞并置的典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又是一幅凄涼、蕭瑟、落魄的晚秋圖畫。
寫這首詩時,溫庭筠剛離開杜陵,路經商山。
杜陵原為漢宣帝劉詢的陵寢,地屬古長安,在渭水南岸,此地風景別具一格,常有文人墨客在這里登高覽勝,吟詩作賦,因此,許多唐詩中都有杜陵的「身影」。
在「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樣清冷的早晨,溫庭筠不由得想起故鄉,想起杜陵溫暖的池塘,以及池塘里的野鴨和大雁。它們冬天到南方過冬,春暖花開之時,又回到杜陵的「家」。
而自己,卻在初春乍暖還寒的時節,離開家鄉,離開親人,離開杜陵熟悉而親切的景致,戴月踏霜,載著故鄉的夢啟程遠方。
說起溫庭筠,那可真是才華出眾,不過此人性格古怪、高傲,雖有一身才氣,卻多次參考而不中。只因他太過放浪形骸,曾在考場暗中幫助其他考生作弊,故而沒能取得高官。
後來,唐宣宗還將溫庭筠發配到湖北隨州任職縣尉,這首《商山早行》就是在溫庭筠離開長安到隨州,路過商山時所作。
考場、官場雙雙失意,夜店失眠,心緒低落,山路早行,自然對故土依依難舍。
對比杜陵「鳧雁滿回塘」的溫馨記憶,眼前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令詩人備感初春的蕭索。
溫庭筠雖然仕途不得志,但詩詞造詣甚高,他的詩與李商隱齊名,并稱「溫李」。不過,他成就最高的還是詞,善寫花前月下,深閨怨情,開創了晚唐詞壇「花間派」,對詞的發展貢獻突出。
他的那兩句「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尤為傳情,時至今日依然被人們時常吟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