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體制內的公務員都是非常吃香的一種職業,自隋代創立科舉取士制度以來,寒門子弟要想當上公務員,實現階級跨越,那參加科舉是最主要的一條路。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金榜題名天下知,這是很多讀書人的終極理想。
每一屆科舉的錄取人數非常少,有些考生憑著自己努力,加上好的時機和運氣,可能一次成功上岸,但大部分的考生卻是屢試不中,嘗遍科舉之路的苦。
好在科舉制度是允許考生終身參加的,你一次不中,那就繼續再考,這樣考場出現大量大齡考生也不足為奇了。
在唐代科舉史上就有五位年過60歲的老人同榜進士及第的趣事。
公元901年,唐昭宗李曄經歷一場宮廷政變之后,在朱溫擁立下復位。李曄即位后認識到籠絡人心、穩定當前政局是擺在其面前的首要任務,所以在當年就舉行了辛酉科進士科考試,一共錄取進士共26人。
這26人當中大多都是出身貧寒,屢試不第,年齡偏大的考生,其中就有曹松、王希羽、劉象、柯崇與鄭希顏五人。五人中有兩位已經年過70,三位過了60歲,當時的人把這次放榜叫作「五老榜」。
「五老榜」較有詩名的為曹松,字夢徵,安徽潛山人,中進士那一年曹松已經73歲了,后被授予了校書郎、秘書省正字的職位,但是可惜的是,他只做了兩年的官便在公元903年駕鶴西去了。
曹松去世后一年,朱溫起兵殺死了唐昭帝,在公元907年,朱溫稱帝,唐朝宣告滅亡。
曹松仕途生涯短,沒有多少可話之事,但他有《曹夢征詩集》3卷流傳后世,在《全唐詩》中,也收錄了其詩140首。
唐末風云莫測,曹松早年便生活在社會底層,流落于江湖,這也讓他很同情勞動大眾的苦難,他的詩作中也充滿了對時代的憂患與滄桑,而其中最為人所知也是他最經典的詩當數《己亥歲》。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曹松《己亥歲》其一
曹松這首詩創作于唐僖宗廣明元年(公元880年),標題《己亥歲》中的己亥是前一年乾符六年的干支,這一年正是黃巢起義軍轉戰大江南北的時間。
如果你能到當時唐王朝的上空去看,你會發現帝國版圖上西至關內,東極青齊,南出江淮,北至衛滑處處都是戰火,農民起義軍和官軍反復廝殺,大肆殺戮,各地十室九空。
最可憐的是底層百姓,他們流離失所,食不果腹,哀號于道路,逃容于山澤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曹松寫下了這首詩。
」澤國江山入戰圖」中的「澤國」,因江南湖澤星羅棋布,泛指江南各地。大唐之前的戰爭基本都發生在北方,江南并無波及太多,但黃巢轉戰全國,也讓江南地帶被卷入了戰火之中。
曹松在這里用「澤國」泛指,讓讀者隱約可見大江南北、萬里山川,都飄滿了戰爭的煙云,更能感受到戰爭波及的范圍之廣,畫面感十足。
「生民何計樂樵蘇」中打柴為「樵」,割草為「蘇」。代指百姓正常的農事活動,生活日常。「生民」就是老百姓。
百姓生活本就不易,每天在田地里艱難的討生活,根本沒有什麼快樂可言,可是在戰爭期間,就連這種生活都沒法過了。
這里作者寫「樂」字,卻更能反襯戰火中「生民」的艱難處境。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詩的最后兩句是大家耳熟能詳、推崇備至的千古名句,它道出了戰爭的殘酷,更道出了戰爭的實質。
我們常說時勢造英雄,天下大亂的正是那些英雄建功立業的好時候,可自古站在高處封侯拜相、風光無限的那些人,有哪一個腳下不是累累白骨一步步爬上去的呢?
一場戰爭為了勝,通常會不擇手段的打擊對方,掘堤、屠城、殺俘,沒有軍糧還能出現人吃人的現狀。
而我們只記得哪一天哪一場戰役某個人勝或者敗,那背后血流成河,白骨遍地的殘酷事實,卻沒有幾個人會在乎。
所以作者在這里強烈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說出「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憑」字,意在「請」與「求」之間,意思就是說:行行好吧,可別每天提封侯拜將的話啦,你看不見腳底下墊著的百萬黎民的枯骨嘛。
作者用「一」與「萬」、「成」與「枯」、「骨」幾個鮮明對比的字,把戰爭的殘酷直接呈現在了讀者的眼前。
不管是在任何時代,戰爭都是殘酷的,有人因為少數人「封侯拜相」的一己之欲而貿然發動戰爭,可是戰爭一旦打起來,就有無數人會失去生命,到最后受苦的永遠是天下的黎明百姓,可每一場戰爭結束后又有多少人會去關注這些百姓死亡問題。
而曹松就關注到了,作為一位封建時代的文人,他用「一將功成萬骨枯」道出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揭露了戰爭的本質,可謂是擲地有聲,一針見血。
正是這個原因,也讓這首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自誕生以來就受到無數名家的點評和推崇,后人評論此詩精煉雋永,超過了前人同題材詩作,可謂「千古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