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沒有父母不愛孩子,可是,在宋代,有這樣一位父親,在兒子生病后,作主將兒媳另嫁,卻成為一段佳話。兒子思念妻子后,寫下一首名作,最后一句最經典。
這位父親就是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兒子就是王安石的長子王雱。
另嫁兒媳,卻成為佳話,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故事還要從王雱說起。
王雱是王安石的長子,字元澤,自幼聰敏,《夢溪筆談》里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王雱幾歲時,有一個客人送給他家一頭獐和一頭鹿,它們同在一個籠子。客人問王雱:哪只是獐?哪只是鹿?
王雱想了一會,回答說:鹿旁邊的是獐,獐旁邊的是鹿。這麼機智的回答,讓客人連聲夸贊。
《宋史·王安石傳》中記載:性敏甚,未冠,已著書數萬言。
意思是,年少聰敏的王雱還未及冠,就已經著書立說數萬言了。古人以男子二十歲為成年,叫作冠。
十三歲的時候,聽到軍人談論西北邊境之事,曾說:「此地應采用安撫的辦法去保有,如果讓西夏得到此地,則敵強而邊患不止矣。
」后朝廷派王韶開熙河,安石也力主同意其策略,就是聽了兒子的這番話。
王安石對于兒子的才華,也十分認同,王雱早逝后,王安石寫有《題雱祠堂》詩,其中有「斯文實有奇,天豈偶生材」句,盛贊兒子的才華。
按道理說,這樣的兒子,王安石應該備感安慰才是。可是,王雱后來卻得了心病,頗有些類似于現在的抑郁癥、失心瘋。
《聞見雜錄》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
王雱娶妻龐氏,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孩子相貌可能更像母親而不像父親,常人都說:「生兒像娘,生女似父。」
其實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但王雱由此產生了偏執的妄想,執意認為兒子不是自己生的,竟然千方百計的想殺了孩子,平時自然也免不了跟妻子吵架,孩子哪禁得住這樣折騰,不僅便驚悸夭折。
可憐龐氏要一邊承擔喪子之痛,一邊還要承受丈夫無理的指責。王安石同情媳婦的遭遇,知道王雱的精神疾病無法治療,不能耽誤無辜女子的終身,于是做主讓他們離異。
王安石又擔心媳婦遭受被休棄的名聲不好嫁人,干脆替她選了一個夫婿,讓她順利出嫁。
因為嫁兒媳,當時京城還流傳著「王太祝生前嫁婦」的歌謠。
《古今詞話》中提到王雱在妻子改嫁后,思念不已,于是寫了這首《眼兒媚》:
楊柳絲絲弄輕柔,煙縷織成愁。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難重省,歸夢繞秦樓。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
仲春時節,楊柳絲絲在在風中擺弄,無限輕柔,那煙縷中似織進了萬千春愁。海棠尚未經細雨濕潤,梨花卻已盛開似雪,真可惜春天已過去一半。
而今往事實在難以重憶,夢魂歸繞你住過的閨樓。刻骨的相思如今只在,那芬芳的丁香枝上,那美麗的豆蔻梢頭。
「而今往事難重省,歸夢繞秦樓」這一句,可知詩人原來有一段值得留戀、值得追懷的往事。但是年光不能倒流,歷史無法重演,舊地又不能再到,則只有憑借回歸的魂夢,圍繞于女子所居的值得懷念的地方了。
這首詞中流傳最廣的當屬最后一句: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
詞人的相思之情,只有借丁香和豆蔻才能充分表達。這分明就是在感嘆自己心底的深情正像丁香一般憂郁而未吐,但又是非常希望能和自己心愛的人像豆蔻一般共結連理。
這首詞寫得如此深情,想必詞人的心中亦有一腔深情吧!王雱33歲就因病去世,一代神童,英年早逝,留給王安石無盡的悲傷。
作為現代人,回頭再看王安石的做法,我們都忍不住為他點贊。得知兒子生病,兒媳備受折磨,他果斷地讓他們失婚,給兒媳找了一個好的歸宿,怪不得當時的人也要夸王安石這是高義之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