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一位擁有著龐大粉絲量的唐朝詩人,憑借自己獨特的詩風魅力,在中國的詩壇上樹起一面旗幟。
李商隱的詩用詞講究,韻味更是綿長耐品。
讀李商隱的詩,我們總是能夠從中感受到或深或淺的愁緒。
比如: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比如: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比如: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等等。
也或許正是詩中那味尋之無跡,思之即來的愁緒,才讓人們毫無抵抗力地喜歡上了李商隱吧。
春日憂思發,縷縷困人心;詩巷在本期為大家帶來的,便是李商隱寫于春日的一首詩。此詩有景有情,韻味品之不盡,句句可稱經典。
日日
唐·李商隱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幾時心緒渾無事,得及游絲百尺長。
我們常說,一個人的經歷完全可以改變他的性情,而一個人人的性情,也往往會體現于他的作品之中。
所以,李商隱的許多詩之所以與「愁」形影不離,也定是與他坎坷的生活經歷有著很大的關系。
此詩有著春日般的活力,更有著春雨般的哀婉。詩在首句中直點春光、并特寫春光:日日春光斗日光;這每一天的春光都和日光在競相爭艷。
春來日暖,萬物蘇醒,世界一片絢麗多姿。在人們的眼中,沒有什麼能夠比春光更能激發心中的活力,也沒有什麼更能比春天的景色讓人陶醉、憐惜。
首句看似平淡無奇,但細細品來卻又別有動人之處。
「春光」二字以最簡潔的方式把春天的氣息引入詩中,把春天的圖畫輪廓勾勒出來。而「斗」字則將春光擬人化,不僅一筆點出了春天景色的美好,更是將春天的飽滿生命力體現出來。讓讀者看到了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各種可愛物象。
而后面的「日光」又該怎麼去理解呢?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陽光」,也可將其理解為「春日的時光」。
當理解為陽光的時候,我們則能看到明媚的春景和燦爛的陽光之間相互掩映、相互競奇的那般景象。
那麼當理解為「時光」的時候,我們則能夠看到萬物珍惜生命、珍惜美好的光陰而努力生長的那種意氣風發的姿態。
詩的承句在首句的基礎之上很寫到了具體的春景:山城斜路杏花香;一條小路橫斜于山城之外,路邊怒放的杏花飄散著迷人的香氣。
這一句的落筆空間比較大,作者將視線拉向遠方,把最引人矚目的景色捕捉下來。其中山城、路、杏花之間形成高低錯落的搭配,在突出畫面的立體感的同時,也將畫面的色彩予以暈染。
可以說,這一句讓人更加直觀、清晰地看到了作者筆下「春光」的模樣,我們在品讀的時候就仿佛身臨其境一般,既看到了杏花爭奇斗艷的熱鬧景象,更是嗅到了隨春風而迎面撲來的杏花香氣。
山也好,城也罷,在這一路開放的杏花的點綴之下,都變得無比美麗。承句于樸實自然中飽含著明麗奔放的力量,的確是韻味無窮。
當我們都沉浸于如畫的春光之中的時候,作者在后兩句中卻將筆鋒一轉,將幾分「愁」懷表達出來:幾時心緒渾無事,得及游絲百尺長;「我」什麼時候才可以做到全然沒有心事,從而像春天里的那些百尺游絲一樣自由自在呢?
從寫作布局來說,此詩是以抒情的方式進行收篇的,那麼作者的「情」又顯然是以前兩句為基礎的。
作者正是因為看到了春光,才不由得產生了愁緒,也正是因為春光的觸動,才讓作者心中的愁緒又在不知不覺中涌現出來。
春光那麼美好,但是作者的心情卻是沉重繚亂的,這就讓他不能地盡情地去享受春天、擁抱春天。所以作者才會道出真實的心聲:幾時心緒渾無事。而最后一句則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作者比作百尺「游絲」,把他對自由、疏放的渴望之情充分地表達出來。
「游絲」是什麼樣的?是輕盈飄逸、自由散漫的。作者將它與心事重重的自己聯系起來,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它上面進行表達,真可謂是匠心獨運。
在前,作者看過多彩的春景,在后,他又看到了自在飄飛的「游絲」。前者觸發了作者的愁情,后者又讓他心有所悟,激發了他對自由的無限渴望,從而把詩的情感形象化、濃郁化。
不得不說,這首詩不愧出自李商隱之手,真的是句句耐品、句句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