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應當說是中國人最為熟悉的一位大文豪,無論是他的詩歌,還是他的詞作,以及他的散文,那都是一絕;所以他也是屬于那種天才,并且還是全才,除了在文學上有著超高的造詣之外,他在書畫上的造詣,那也是可圈可點,書法上他與當時的黃庭堅并稱,另外他的繪畫也是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如此一位全能型的天才,但人生之路走得卻又是極為艱難,從離開四川眉山出來后,他的人生就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先是在科舉之路上遭受一點小小的挫折。
由于當時的歐陽修誤以為蘇軾的試卷是自己的學生曾鞏,為了避嫌只好判為第二名,後來當他看到并不是自己的學生,而是蘇軾時,更是感慨萬千,于是還寫詩贊美蘇軾,認為他將來一定會是下一位文壇領袖,很顯然歐陽修的眼光獨道,事實也是證明了他的判斷,蘇軾也沒有辜負歐陽修,最終成為了北宋新的文壇領袖。
盡管這只是小小的挫折,但後來的「烏台詩案」,則是令他的人生帶來了徹底性的災難,由于寫了幾首帶有諷刺意味的詩,更是被變法新黨抓住了把柄,為此被誣陷從被打入了大獄,這個時期的蘇軾內心也是極為悲痛,畢竟自己鋒芒畢露,也是得罪當時不少的人,當他把一切都交待好了,認為一切都完了的時候又獲得了特赦,改為流放到黃州。
蘇軾之所以能夠獲得特赦,也正是由于王安石的求情,很多人認為「烏台詩案」就是由王安石一手策劃,其實要知道王安石那是正人君子,他也不可能去做那些事情,主要還是他手下的一群小人陷害,才最終制造了這起冤案。但蘇軾幸好遇到了王安石這個君子,最終才算是撿回了一條命。
黃州對于蘇軾來說,那是他人生的最灰暗的一段時間,可是在文學上卻又是爆發期,這一時期他寫過了無數經典的優美名篇,使得他最終成為了北宋最了不起的一位文豪,也正是這一段生活經歷,真正成就了蘇軾。此后他又是接連被貶到了廣東的惠州,以及今天海南的儋州,最終由于從儋州回來之后,身體極為疲憊,一代偉大的文學大師在常州逝世,這不得不令人感動唏噓。
雖然蘇軾逝世了,可是他留下來的那些千古文章,更是猶如夜空里的繁星,照亮了那個時代,也照亮了我們這些后人,而他即使是處于彌留之際也依舊沒有忘記文學,更是寫下一首極為傷感的詩作《自題金山畫像》,那在這首詩中,他也是為自己的一生做了總結,寫得很傷感,也很傳神,更是把自己那悲苦的一生,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娓娓道來,使得我們讀了更是感慨萬千。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寫這首詩時內心已經是極為疲憊,身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但詩人依舊憑借著頑強的毅力,為自己的一生總了總結,從而也讓我們在這首詩中,感受到了詩人內心的悲痛之苦,雖然此詩的格調很凄涼,可是也不乏詩人的幽默,尤其是最后兩句,把那些苦難一筆帶過,更顯得此詩充滿了一種高遠的意境。
第一二句寫得就很是悲痛,也很是凄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去現在內心無欲無求,不會再為任何的事物所動,當真是心如死灰,而這一生也是漂泊不定,好像是那無法拴住的小船,獨自在那大海里顛簸。這兩句更是把自己內心里的那種感傷之懷,以及悲痛之情描寫得淋漓盡致。
第三四句雙是一筆帶過,把自己那些苦難寫得看似極為輕松,悲痛中又有著幾分幽默,這也正是蘇軾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如果你要問我這一生的功績,那麼我可以告訴你,我這一生的功績那就是黃州、惠州、儋州。
最后這兩句更是寫得很深情,也很是悲痛,讀來更是令人肝腸寸斷。
蘇軾的這首《自題金山畫像》也是他晚年最后的一首詩,通篇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把內心的那份悲痛之情,以及一生的經歷,描寫的很是生動,也極為傳神,讀來也是朗朗上口。而從這首詩中,我們也的確是感受到一位偉大的詩人所獨有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