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既是是一個不朽的歷史人物,也是不朽的藝術典型。在中國古典的詩歌、繪畫、戲劇等領域中,西楚霸王項羽,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歷史上,詠嘆項羽的詩作何止千百,而其中,非常著名且影響力極大的詩人,有三個人,分別是杜牧、王安石、李清照。
項羽的人格魅力是巨大的,項羽的失敗也令人唏噓,他既是叱咤風云的西楚霸王,又是愁情百轉的多情兒郎,他神勇無敵又重情重義……
項羽形象
項羽雖然在楚漢戰/爭中失敗了,最終落得烏江自刎的結局,但是由于霸王別姬、不愿東渡烏江等事跡,讓后人傳頌千年。人說成王敗寇,成者為王,敗者為賊,但是項羽卻是一個例外,人們贊美他、嘆息他、敬佩他,他像一顆耀眼的明星,被后世無數次地品評著。
今天,我們選取了詠項羽極其著名的三首詩,來分別品味一下,在不同人眼中的西楚霸王!
根據《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記載:項羽兵敗后,來到烏江之濱,烏江亭長曾勸說項羽,江東地方雖然小,但是也有數十萬人眾,而且江東父老也愿意繼續扶持項王,希望項王可以趕快過江。
但是,項羽拒絕了,他選擇了自刎。本能逃生的項羽,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選擇了自我了結,一代偉業,從此戛然而止。
但勝敗本是兵家常事,假如項羽能夠渡過烏江,回到江東,他是否能夠東山再起?這成為了無數人想象的對象。其中,以唐朝杜牧的《題烏江亭》影響最大,詩曰: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這是杜牧非常著名的一首詠史詩,詩中表達了自己對于項羽兵敗的看法,他認為:項羽應當渡過烏江,然后再整旗鼓,回來和劉邦再決雌雄。
這個觀點,和這首詩,都非常著名,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提出項羽應當忍辱負重,渡過烏江,以便與劉邦再爭天下。杜牧本人便具有軍事才能,所以他的看法,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鳴,在后世,也傳唱極廣。
杜牧像
這首詩,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此處便不再過多講解。后來,宋朝的大改革家、詩人王安石,似乎有點針鋒相對的意思,針對杜牧這首詩,寫下了一首《烏江亭》,在詩中對項羽兵敗,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王安石是政治家,詩詞文章也寫得漂亮,亦是千古風流人物。
王安石對杜牧的回應是:你錯了。所以他寫下這首《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這首詩,開篇便為我們論定了一個事實:兵疲。
王安石認為,經過了七年的戰/爭(反秦三年,楚漢戰/爭四年),項羽的士兵,已經疲勞到了極點,他們不愿意也不想再打仗了。接著一句又說,垓下一戰,項羽的敗局意味著天下大局已定,劉邦實力大增,項羽已經回天乏術了。所以再要東山再起,那實在太難了。
王安石像
末兩句更是道出了一個更加警惕的句子:由于兵疲、勢定,江東子弟已經不可能像當初那樣,再追隨項羽重整山河了!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暴秦已經被推翻了,仗已經打得夠多了,現在人們渴望的是和平、是安定、是休養生息,而不是戰亂。
王安石的這個論調,可以說也是極具見識,正因為如此,千百年來,項羽能否東山再起,一直是人們爭論不休的焦點。
而李清照,顯然是跳出了東山能否再起的爭論,而是從氣節、人格上,來吟詠項羽,她在著名的《夏日絕句》中說:
生當作人杰,4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首句中的「人杰」,指的是人中豪杰。此處用了漢初的一個典故:漢高祖劉邦,曾經夸贊他的開國功臣張良、蕭何和韓信,說這三個人全是「人杰」,自己之所以能夠順利取得天下,是因為能夠任用他們。
第二句中的「鬼雄」,是鬼中的英雄,是從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中化出的。
前兩句,其實是高度贊美了項羽的人格,而后兩句說的是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故事。所以李清照認為,人活一世,就應該像項羽那樣成為人中豪杰,就算是4了,也應當是鬼中英雄!到現在人們之所以仍然思念項羽,就是因為他不愿意獨自渡過烏江,而是寧死不屈,英雄本色!
其實,李清照的這首詩,雖然是在歌頌項羽,但是從李清照的遭遇來看,其中也夾雜了對于南宋統治者和丈夫懦弱的批判。南宋偏安一隅,絲毫不顧惜北方的百姓,導致很多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而丈夫曾經臨戰脫逃,這讓李清照覺得十分羞愧。所以,李清照的這首詩中,充滿了愛國激情和高昂氣概。
另外,李清照在這首詩中,也提出了一個鮮明的價值取向,那就是:活就要活得精彩,就要為國建功立業,就算是死也要重于泰山,成為后人紀念的英豪。
其實,除了這三首之外,像劉克莊的《項羽》、賀鑄的《題項羽廟三首》、陸游的《項羽》、施鈞的《項羽廟》等等
,都是非常有名的詠項羽之詩,感興趣的,不妨找來讀讀。
這三首詩,你更喜歡哪一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