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詩詞相對于文言文來說,已經很容易誦讀了,但真要記起來卻不是一件易事。畢竟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在語境和詞義上有著很大差別,再加上詩詞作品雖然篇幅短小,可數量卻多了很多。所以便很容易出現一種情況,即某一首詩詞,往往到后來只能記住其中一句,或者幾句了。
譬如,蘇軾的名句「天涯何處無芳草」,顯然已是家喻戶曉了。但是要真讓你說出它的上一句,乃至全文的話,恐怕就少有人知了。而說到蘇軾的「天涯何處無芳草」,也許絕大多數人并不是因為原詞原義記住了它,反而是通過后世的延伸含義,男女之間沒有必要固守一方,可以愛的人或值得愛的人有很多所知曉。
實際上,「天涯何處無芳草」出自蘇軾的《蝶戀花·春景》。雖然這首詞是一首傷春之作,但結合它的上一句「天涯何處無芳草」來看,它其實另有一番境界,表現的正是蘇軾詞中慣有的的曠達思想,而這也是最為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另外,蘇軾的詞作以豪放見長,這首詞卻是一首杰出的婉約詞。
《蝶戀花·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詞的開篇「花褪殘紅青杏小」,即杏樹褪去了自己所剩無幾的殘紅,長出了小小的青杏。從生物的物候來看,蘇軾所描繪的顯然是一派冷寂的暮春景象,沒有了當初的姹紫嫣紅。所以字里行間,透出了蘇軾濃郁的傷春之情。不過煥發生機的青杏,卻沖淡了蘇軾的傷春之情。
因此緊接著便有了「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這一清新秀麗的自然畫面。雖說少了花樹的點綴,但這個季節卻是有著燕子在天空飛舞,有著清澈的河流圍繞著村落人家。一個「繞」字,可謂是把燕子繞舍而飛,綠水繞舍而流,行人繞舍而走的奇妙景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既是后世常常引用的名句,也是蘇軾的曠達之語。即這里柳枝上的柳絮已被風吹得越來越少,但春暖大地,哪里沒有芳草呢。「芳草」,指香草,這里也可指任何一處怡人的景色。也就是說,在蘇軾看來,暮春季節固然傷感,但沒有必要,因為怡人的景色到處有。
如果是上片專注于寫景的話,那麼下片便著意于寫情了。「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即墻外是一條小道,行人可以從中經過。墻里則有佳人在蕩秋千,傳出陣陣悅耳的笑聲。古人寫詩作詞多有寄托,或許蘇軾這首詞正是它宦海沉浮、作客他鄉時所作。
你看墻內是家,代表著故鄉,墻外是路,代表著他鄉;墻內有溫度且歡快的生活,墻外則是同蘇軾一樣漂泊的行人。所以當墻外的行人逐漸聽不到墻內佳人的笑聲后,便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無情所傷了,即詞的最后兩句「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多情的是蘇軾,無情的則是人生中的諸多無奈。
由此可見,這首詞包含著蘇軾的感懷身世之情,包含著蘇軾的思鄉之情。同時也有人根據字面意思,純粹當作愛情來解釋。但不管哪一種情感,這首詞都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它有著蘇軾對人生的一種思索和領悟,于婉麗中透出傷情,于傷情中透出豁達。
縱觀蘇軾的這首詞,顯然除了「天涯何處無芳草」,其他詞句也很值得回味。并且,想要真正理解「天涯何處無芳草」,少不了上一句「枝上柳綿吹又少」。因為眼前景的凋零,不代表心中景的消逝;眼中人的失去,也不代表心中人再也不來。總之,精妙的詞句,讀之韻味無窮。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