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文學家,蘇軾一生留下了2700多首詩作,362首詞作,其中包含許多名句,有些名句我們耳熟能詳,在時間的釀造下,更是流傳千古。
其中「此心安處是吾鄉」是詩詞君非常喜歡的一句詞,一直以來,這句詞以其豁達、淡然的心態,撫慰著許多人心靈。
「此心安處是吾鄉」出自蘇軾的詞作《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寓娘》,這首詞是蘇軾寫給友人王定國侍妾寓娘的一首詞。
王鞏,字定國,是蘇軾的好友。蘇軾在徐州任職時,王定國去拜訪蘇軾,兩人游泗水,登魋山,吹笛飲酒,乘月而歸。可見交情之好。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八月,蘇軾因「烏台詩案」被捕。蘇軾的許多好友都受到了牽連,王定國被貶到賓州(今廣西賓陽),在「烏台詩案」的20位案犯中,他是被貶得最遠、責罰最重的。
寓娘,即柔奴。王定國家中原有許多歌女,其中一位復姓宇文、名曰柔奴者最是眉清目秀、蕙質蘭心。
王定國定案后,歌女紛紛散去,惟有柔奴一人愿意陪伴王定國到賓州去,在古時,嶺南是蠻荒之地,人人避之不及。
但柔奴毅然地陪伴著王定國,踏上了賓州的路途。
從1079年12月到1083年10月,王定國與柔奴一起在賓州生活了三年多。兩人相依相伴,度過了在嶺南的日子。
后來,王鞏奉旨北歸,與蘇軾宴飲。王鞏叫柔奴為蘇軾敬酒。蘇軾問她嶺南的風土人情,「試問嶺南應不好」,嶺南的生活應該不那麼好過吧?
讓蘇軾意外的是,柔奴淡淡一笑,說:此心安處是吾鄉。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故鄉。
這個回答,讓蘇軾大為意外。想柔奴只是一個柔弱的女子,對于命運加之于身的苦楚,卻如此豁達地看待。
可以想見,當時蘇軾對于柔奴這句回答的驚艷。于是,他揮毫寫下了這首《定風波》。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常常羨慕這世間如玉雕琢般豐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國),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指寓娘)與之相伴。人人稱道那女子歌聲輕妙,笑容柔美,風起時,那歌聲如雪片飛過炎熱的夏日使世界變得清涼。
你(指寓娘)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卻看起來更加年輕了,笑容依舊,笑顏里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我問你:「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其實,王定國因蘇軾而被貶,蘇軾對于他,一直心存愧疚之情。當好友終于歸來時,見到友人的伴侶,他問:這些年,你們過得不大好吧?
沒想到,她卻說:心安定的地方,就是故鄉。
可以想見,這句回答,給了蘇軾那個愧疚的心多大的安慰。
這句詩不僅安慰了蘇軾,也安慰了后來的許多人。
當人們身處逆境時,面對著命運加諸在身上的苦楚或苦難時,能夠坦然、豁達地去面對,那是一種人生的智慧。是閱盡千帆,不屈從于命運,而珍惜心里最寶貴情感的堅持。
謝謝柔奴,那個微笑淡然的女子,安慰了蘇軾。謝謝蘇軾,他用詩句,安慰了后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