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詩》中共有唐詩48900多首,詩人2200余人,而我們耳熟能詳的,只有二三十位,甚至更少。
無數詩人湮沒在歷史中。
但其中,有一位很幸運的詩人,憑一個成語,而留名后世,也是不幸中的幸運吧。
他叫項斯,讓他留名后世的成語,就是「逢人說項」。
聽慣了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項斯這個名字,筆者也非常陌生。
項斯是晚唐詩人,台州樂安人,就是現在的浙江省仙居縣。
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詩人,大詩人張籍就很欣賞他。
《全唐詩》中收錄他88首詩,被列為唐朝百家之一。
但是,有才華不一定會被看到,也不一定會考上進士。
項斯就是如此。
和許多詩人一樣,他來到長安,參加科舉,卻遺憾落第了。
考不上科舉,功名不就,項斯非常愁悶。
他很傷感,卻沒有放棄。
彼時,國子監祭酒楊敬之聲名在外,愛好文學,喜歡和讀書人交朋友。
韓愈、柳宗元、劉禹錫都對他的為人贊不絕口。
項斯就想去拜訪楊敬之。
說干就干,項斯帶上自己的詩文,上門拜見。
也許,項斯合該和楊敬之有緣。
看了項斯的詩文,楊敬之太喜歡了。
唐代詩人,一激動,一定要寫詩。
楊敬之提筆寫下一首《贈項斯》:
幾度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過于詩。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
詩很平實易懂。
項斯在當時應該有點名氣吧,楊敬之聽過他的名字。
所以才會說:幾次讀到你的詩,都覺得寫得很好,今天,見了你的人,發現氣度品格比詩更高。
楊敬之是一個非常惜才的人,讀到項斯的詩,他一定要廣而告之。
我一生都不愿意藏匿別人的長處,何況你項斯如此有才,我一定到處推薦你。
幸運的是,接下來發生的事,如楊敬之所說的一樣。
楊敬之走到哪里,都會推薦項斯,項斯的名氣一下子打開了,一夜之間,項斯的名字傳遍了長安。
第二年,項斯就進士及第,步入了仕途。
「逢人說項」成為一個成語,比喻到處為人說好處,推薦他。
項斯的名氣響了一千多年,他是台州人,也是台州的第一位進士。
作為台州第一位在全國有影響的詩人,項斯在浙江仙居縣歷史上更有著不容置疑的地位,是仙居人的驕傲。
如果沒有楊敬之「慧眼識英」,項斯也不可能揚名長安。
有人贊揚項斯,而更多的人,是慶幸遇上了楊敬之。
正如韓愈所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在歷史上,蕭何就是一個伯樂。
韓信原是項羽的部下,來投奔劉邦,也只是一個管糧草的小官。
偶然,蕭何結識了韓信,他認為韓信有大將之才。
劉邦身旁的人紛紛跑路,蕭何誰都不追,獨獨騎馬追回了韓信。
劉邦特別納悶:逃跑的人那麼多,怎麼獨獨去追一個無名小卒。
蕭何說道:其他都是普通人才,韓信卻不一樣。如果你只想當個當中王,那麼就用不著韓信,如果你想打天下,就必須要韓信。
蕭何建議劉邦用嚴肅而周正的禮儀,封韓信為大將軍。
后來,韓信俘虜魏王、破趙滅代、攻奪齊地,為劉邦平定天下,建立了莫大的功勛。
如果沒有蕭何的賞識,何來韓信的大放異彩呢?
在文學史上,伯樂也不少見。
北宋的歐陽修就是一個知人識人的伯樂。
嘉祐二年,歐陽修主持科舉考試,一眼相中了蘇軾的文章。
后來,蘇軾上門拜訪,讀到他的詩文,他說:我要讓出位置了,蘇軾一定會出人頭地。
要知道,當時的蘇軾不過二十出頭,還是個毛頭小子。
果然,后來蘇軾成為文壇的宗師。
對于歐陽修的賞識、提拔之恩,蘇軾終身感激。
人一生的際遇真的很重要,比如項斯,比如韓信,比如蘇軾,遇上了慧眼識英的人,他們被更多的人看到,有了更多的機會。
修煉好自己,等待好的際遇,如果沒有好際遇,不如學學項斯,主動出擊,方不負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