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猛人張志和 -
張志和,號玄真子,唐代詩人。
哥哥是張松齡,舅舅是李泌,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飾演的長源。
張志和本名龜齡,因李隆基喜愛,太子李亨御賜「志和」為名,可見這人多牛。
據史料記載,張志和3歲就能讀書,6歲即能成文,且過目成誦,7歲時和父親去翰林院游玩,偶遇唐玄宗,對答如流,故賜優養翰林院。
19歲時,張志和結業于太學,獲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翰林留用,真是年少有為啊!
20歲時,張志和于回家省親的途中,順道除了一幫響馬,譽為「神張」,霸氣側漏。
21歲時,張志和補任杭州刺史,又除惡霸李保,再現猛人體質。
23歲時,安史之亂爆發,張志和跟太子李亨轉戰靈武,瞬間成為一名武將,東征西討,大沙四方。
24歲時,李亨登基,即唐肅宗,張志和獻計征調回紇兵,并于河上大敗安祿山,因此張志和年紀輕輕就成了左金吾衛大將軍,享正三品待遇。
此時的李白、杜甫、岑參但凡有這般本領,也不至于傷春悲秋。
可是,但可是,功成名就的張志和卻在26歲的時候,借「親喪」之名脫離了官場,從此開始浪跡江湖。
原因是唐肅宗急于收復京師,竟然答應了回紇苛刻的條件,張志和力諫請求收回成命,未允。
一怒之下,張志和就辭官不干了……這個暴脾氣。
此后唐肅宗屢召不回,最后無奈,賜白銀二千四百兩、官錦四段、以及奴、婢各一,即漁童和樵青。
肅宗嘗賜奴婢各一,玄真配為夫婦,名夫曰漁僮,妻曰樵青。人問其故,曰:「漁僮使捧釣收綸,蘆中鼓;樵青使蘇蘭薪桂,竹裹煎茶。」
傳,樵青貌美如花,才情俱佳。
放歸草野后,張志和就帶著漁童和樵青四處游歷,最后來到湖州西塞山漁隱,自稱煙波釣徒。
也就是在那里,張志和寫下了那首妙傳千古的《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實際上這組詩有五首,合稱為《漁父歌》,其余四首為:
釣台漁父褐為裘,兩兩三三舴艋舟。能縱棹,慣乘流,長江白浪不曾憂。
霅谿灣里釣漁翁,舴艋為家西復東。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嘆窮。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莼羹亦共餐。楓葉落,荻花乾,醉宿漁舟不覺寒。
青草湖中月正圓,巴陵漁父棹歌連。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
這五首詩寫得很美,展現了詩人迷醉于山水的清心,終日行舟江山,以捕魚為趣。
但是,淹掉的都是會水的……
42歲時,張志和去拜會顏真卿,回歸途中不慎在鶯脰湖落水身去。
「鶯脰湖」在江蘇省吳江區平望鎮,又名鶯湖,古稱櫻桃湖,春秋時范蠡所游的五湖便有其中之一。
湖中有一小島,名平波台,由道人周妙圓修筑。以前,拜佛燒香船只凡途經鶯脰湖者大多要上此台來進香,于是便有了「平湖秋月」、「鶯湖夜月」之美譽。
所以說,張志和成于漁父之歌,亡于平湖秋色,亦算是死得其所。
下面我們來解析這組經典的《漁父歌》,詩文大意為: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飛翔,岸邊桃花盛開,江中肥美的鱖魚在歡快地游動;漁翁頭戴青色斗笠,身披綠色蓑衣,在舟上悠閑地垂釣,連下雨也不回家;
釣翁披著褐色的狐裘,怡然自得地看著江上船只往來。他擅劃船,也暗悉水文,有長江白浪相伴,從來不知何為憂愁;
在江遠處垂釣的漁翁,為了養家東奔西走,經常宿眠舟中。他迎風歷雪,裹著荷衣來御寒,卻從不怨嘆自己窮苦;
松江邊的漁家熱情好客,邀請共用美酒佳肴。此時已經是深秋了,楓葉飄然落下,草也開始枯黃,但是臥在舟中睡覺,卻不覺得寒冷;
青青的湖面上,月色正好,洞庭湖上的漁翁唱著民歌,一首接連一首。坐在船頭欣賞著此番美景,真的是比做神仙還快活。
在這5首詩里,詩人表達了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甚至地點也不在一處,說明詩人的確很熱愛江上垂釣的悠閑生活。未及不惑之年能有這種心態,當真是讓人羨慕和佩服。
5首詩的中心思想,皆是歌頌世俗之外的生活,仔細讀來引人入勝,恨不得也能泛舟湖上,賞清風明月,醉一場地老天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