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要把歷史上所有的皇帝弄一個排行榜,墊底的人我們可能不太清楚,但名列前茅的幾位我們還是非常熟悉的。漢武帝雖然文人圈風評一般,唐太宗有玄武門污點,但就站在歷史上的角度來說,這兩位再加上始皇帝,肯定是皇帝中天花板的存在。今天我們這篇文章的主角是唐太宗李世民,我們就把重點放在他身上。
不論是否熟知歷史,李世民的名字如雷貫耳,他雄才大略,文武兼備,有經天緯地之才。在軍事上,他是一位具有「超人」般能量的天才;在治國上,他虛懷若谷,好學好問,君臣關系水乳交融;他在位23里年勵精圖治,開創了唐王朝的「貞觀盛世」,也為華夏文明開創了鼎盛的黃金時代。李世民除了是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之外,他還體現出一位君王深厚的文字功底與文化修養,這讓他在文化界也能占有一席之地的,是唐初著名的詩人和書法家,唐代的文化繁榮,與李世民這位「文壇推手」密不可分。可以說在我國封建歷史上,是帝王同是詩人這兩重身份的人,除了建安文學代表魏武帝曹操,第二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流傳至今的詩詞一共有近百篇,題材包括但不限于回首當年征戰四方的歲月,抒發征戰的艱辛歷程,對后輩子孫不要忘記過去的警示,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優秀的名篇佳作,最著名的還是這首《賜蕭瑀》,其中兩句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李世民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李世民登基后,為了紀念建立大唐的能臣良將,設立了凌煙閣,陳列了24位人物。其中就有我們熟知的房玄齡、杜如晦、秦叔寶、尉遲恭等人。蕭瑀也是凌煙閣之一,而且排名并不低,進了前十。蕭瑀是皇家貴胄,其父是南朝梁明帝蕭巋,姐姐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蕭皇后,姐夫是隋煬帝楊廣。蕭瑀性格耿直、為人剛烈,經常向隋煬帝直言勸諫,所以并不受窮兵黷武、驕奢無道的隋煬帝所喜,被打發到外地當官了。
後來李瑀投靠李淵,封為光祿大夫、宋國公。當時的太子是李建成,但李世民的勢力很大,有點威脅到太子,作為皇帝的李淵為了穩妥其實想除掉李世民。蕭瑀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勸說李淵放棄弒子的念頭,對此李世民對蕭瑀非常感激。
不久后,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淵在蕭瑀的勸解下,才把政權交給了李世民。李世民繼位封蕭瑀為尚書左仆射,高居宰相之位,位列百官之首,并且以排名第九進入凌煙閣。
但蕭瑀卻因為自己耿直敢言的性子,經常在朝堂上頂撞唐太宗,和朝中大臣之間的關系并不和睦,所以先后六次罷相。
其中有一次李世民罷免蕭瑀的相位改任他太子太傅。蕭瑀并無怨言,盡心輔導太子,對此李世民十分贊賞。
李世民認為蕭瑀不為外界所擾,不為困頓所惑,在危難時刻經受住了考驗,表現出忠誠的立場,便再次提拔蕭瑀,封他為「特進」,參預政事,并寫下這首通俗易懂、寓意深刻的詩贈他。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這首詩開篇兩句就是千古名句,被無數人奉為經典并加以運用。
只有經過烈風狂吹之后,才知道哪一棵草是剛勁的韌草;只有經過危難和動蕩,才知道哪一個人是忠臣良將。
兩句詩都是有典故的。
「疾風知勁草」是漢光武帝劉秀贊譽王霸之言。劉秀起兵之后,遇到很多困難,很多投奔劉秀的人,陸續不辭而別,只有王霸始終如一,堅定地跟著劉秀。劉秀非常感慨地對王霸說:「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始驗疾風知勁草」。後來王霸就成了東漢「云台二十八將」之一。
而「板蕩」由《詩經·大雅》中的《板》《蕩》兩篇作品名稱而來,這兩篇作品都是諷刺周厲王昏庸無能、敗壞朝綱的,後來就用「板蕩」來形容時局動蕩、動亂頻發。李世民這兩句是盛贊蕭瑀為人忠誠,對唐王朝盡心盡力,有始有終。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后面兩句通俗易懂,只會逞一時之能的孤勇者未必懂得「仁」,但是有大智慧者必定善良、胸懷仁義之心。
這里是李世民另換角度來盛贊蕭瑀為人臣子方面可能并不懂得太多的大道理,但他有一顆善良仁義之心,是忠臣的好榜樣。
有勇無謀,莫言義;有智無勇,難施仁,這里也告訴讀者,要智勇雙全,才算是有用之才。這首通俗易懂、寓意深刻的詩堪稱一絕,不僅言簡意賅地揭示了智、勇、仁、義之間的辯證關系,也對于現實中知人善任,自我完善方面,都具有啟迪作用。
這麼一首小詩就顯示出李世民推仁天下的非凡氣魄,不愧是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