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72年,一個年近半百的老人行走在從陜西漢中回四川成都的路上。這是一個春天,經過了一個寒冬的封鎖,天氣當中的空氣突然變得濕潤起來。
春雨來了。
不出意外,這又能帶來一個春花滿世界的美麗季節。
但此時,這個騎驢的老人卻很不開心,甚至還有點醉醺醺的狀態。騎在驢背上,歪著身子好像隨時都會倒下來。
前方不遠就是劍門關了,也就是此行的必經之地。本來他打算在前線一直奮斗到最后一刻的,很可惜他所考慮的事情和南宋朝廷所考慮的事情不是一碼事兒。而這個人又格外的倔強,一直堅持自己的觀點。搞得朝廷沒辦法,大手一揮:換人。你也別在前線了,去成都述職吧。
老人一輩子的理想,就是為了在前線多除幾個敵人,收復失地。沒成想這番熱切的報國心,卻成為了他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但是皇命難違,所以,帶著滿嘴的酒氣,醉醺醺地回到成都復命來了。
一路上山路蜿蜒,一頭瘦弱的驢,不緊不慢地走著。老人也懶得去催促它前進。
一個人,一頭驢。一個慢慢騰騰,一個無精打采。
騎在驢背上搖搖晃晃的詩人,滿腹的惆悵。細雨淋濕了腳下的土地,也打在了他的心上,更讓他淡淡的憂傷。回望曾經走過的路,回望曾經堅守過的地方,再向前看看即將到達的劍門關,惆悵自不必多言,卻又多出來極具詩意的語言。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銷魂。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這就是宋代詩人陸游的《劍門道中遇微雨》,堪稱是陸游流傳下來最具詩意的一首詩。尤其是最后的七個字,「細雨騎驢入劍門」非常富有畫面感。看上去并不是一首詩,而是一首頗有中國畫風格的水墨畫作。
這個詩人帶給我們的印象是邋遢的,「衣上征塵雜酒痕」,本來已經是一路風塵,而胸前更是少不了的,因為喝酒而留下的酒的痕跡。「遠游無處不銷魂」,這一路走來,不管看到什麼,沒有一處不讓人心神黯淡感傷不已。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這句很容易讓我們想起杜甫的詩作,「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今天的陸游也有這樣的苦惱,我本打算守護邊疆做一個將軍,造化弄人我就成為了一個詩人。
我這一生只能成為一個詩人嗎?在細雨當中騎著驢走進劍門關,這就是我一生要走的路嗎?
陸游的詩歌,鮮明地分為三個部分的內容。
一部分是表達愛情的主要集中在青年時期;
一部分則是表達讀書哲理。比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還有一部分就是在他的整個創作生涯,占據最重要部分的就是那些愛國之作:「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所以這首古詩看上去充滿詩意,但卻是陸游此生最失意的詩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