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籍籍無名,還沒有闖出名聲,很容易被別人看輕,這樣的情況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甚至連大名鼎鼎的「詩仙」李白也遭遇過。
24歲這年,胸懷四方之志的李白,吟著「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的詩句,「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踏上了他艱難而又悲壯的報國之路。
游覽到渝州(今重慶)時,他拜訪了當時的渝州刺史李邕(yōng)。
李白這個人,為人豪放,不拘禮俗,與李邕言談時放言高論,縱談王霸。但李邕這個人,《舊唐書·李邕傳》中說他「頗自衿」,也就是自負好名,對待后生頗為驕矜。
這次的見面很不愉快,因為李邕對李白的態度感到不悅,對他多有訓誡,于是李白大手一揮,作了一首《上李邕》,上書給他,以回應李邕的不滿,證明自己的抱負。詩云: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大鵬,是《莊子·逍遙游》中描述的神鳥,傳說這只神鳥很大。李白經常借用這個形象自況,在他的眼里,大鵬是一個帶著浪漫主義色彩的、不凡的英雄形象,同時也是自己的精神化身。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開篇十四字就是千古名句,意思是,像我這樣的大鵬,豈是你們這些凡鳥可以理解的?
依稀之間,我們看到了一個胸懷大志的詩人形象,縱然世人皆對我的理想報以懷疑的眼光,也挫不滅我少年的銳氣。
接下來李白又說,「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即使不借用風力,有朝一日我也能翻江倒海。這里面也包含了不被世人理解和賞識的抱憾。
前四句,以寥寥數筆勾勒出一個力搏滄海的大鵬形象,這是詩人的自喻。
詩的后四句,是李白回應詩人的輕視態度。
「宣父」指孔子,「畏后生」出自《論語·子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李白的宏大抱負,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反而被當作大話來恥笑,于是,李白借用了孔子賞識后生的話,來回應說,大丈夫不要輕視少年。
這四句充滿了揶揄諷刺的意味,宣父「猶能」——連孔子都能怎麼怎麼,丈夫「未可」——你可不能怎麼怎麼。
這里面,明明白白有不滿和教訓的成分在,算是回敬了李邕的傲慢,同時也顯示出少年的銳氣。
仔細想想,在開元初年,李邕已經是一位頗負盛名的大名士了,而當時的李白還只是一個涉世未深的青年,在這樣的名望差距下,李白竟敢直斥與之抗禮,足以見得李白的膽量和氣魄。對于我們年青一代而言,也要有這樣的氣度。
總體來說,雖然這是一首表達憤懣的詩歌,卻成為千古名篇,李邕也借此名傳千古。
我們不知道李邕看到這首年輕氣盛、充滿挑釁的詩歌,作何心情,或許他覺得不值得和這樣的粗野少年糾纏,就再也沒有理他,也許是贊賞有加,但覺得李白青澀,缺少社會歷練,到江湖上闖一闖,鍛煉鍛煉,將來能否成就一番大事,也未可知。
兩個人的緣分并沒有因為一首詩結束,還在繼續。
二十多年后,在齊州知府李之芳的引薦下,被貶為北海太守的李邕再次見到李白。
時過境遷,李白「賜金放還」,剛被排擠出長安,和好友杜甫、高適一起云游齊魯大地。
李邕早已改變了對李白的看法,兩人相見,互相鞠躬,哈哈大笑,摒棄前嫌。
于是,一起坐下來飲酒暢聊,李邕不畏權貴,如同干將、莫邪的鋒利個性,也激發了李白對他的尊敬。
天寶六年(747),李唐王朝已被李林甫搞得一片白色恐怖。
心狠手辣的李林甫為了排除異己,絕殺有識之士,派人前往山東,將李邕「就郡絕殺」。
此時,李邕已經有七十高齡,因威武不屈,在獄中竟被酷吏活活打死。
李白聽說后,憤怒至極,大呼:「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
」
其郁悶不平之情,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后來,李白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特意重訪李邕舊宅,并題詩:
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濱。
空庭無玉樹,高殿坐幽人。
書帶留青草,琴堂冪素塵。
平生種桃李,寂滅不成春。
面對物是人非,李白表達了對前輩李邕的深情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