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就有「紅顏禍水」之說,但就理性而言在古代這樣一個男性占據主體地位的社會里,這樣的言論屬實有些以偏概全。很多女子的命運,更像是一葉浮萍,雖然她們出落得傾國傾城,甚至有的還才華橫溢,但在羈縻亂世中的她們最終也只能淪為帝王的玩物,成為后人口中的「禍水」。
五代時期,便是這樣一個羈縻亂世,政權更迭,戰亂不斷;而生于五代的花蕊夫人便是這樣一個「紅顏禍水」。
姿容俊秀,身材婀娜,才華橫溢讓她不僅被后蜀后主孟昶寵幸,就連滅后蜀的宋太祖趙匡胤也是「我見猶憐,格外喜歡」。然雖為女子,雖出身歌女,她亦知這其中的恥辱,無力反抗的她也只能寄情詩詞之中。
而通過其詩詞,我們亦能見這位柔弱女子背后英雄的一面。她在后蜀將亡時寫的一首《述國亡詩》便是明證。
關于花蕊夫人,在五代十國時期其實有三位。正所謂「花不足以擬其色,蕊差堪狀其容」是也,作為形容女子美貌的名號「花蕊夫人」有幾位也就不難理解了。同時,這也側面反映出了古代女子地位的低下,即便是身居高位的花蕊夫人留在典籍中的記載不過是寥寥數語,不甚詳細,甚至連名姓區別都不詳細。
而這三位花蕊夫人中,一名為前蜀王建之淑妃徐氏;另一位為南唐后主李煜的宮人;第三位則為后蜀孟昶之妃。
據《蜀禱杌》、《五國故事》等載前蜀王建之妃徐氏,除美貌外善詩詞、歌舞,更有結交幸臣禍亂朝綱之舉,及至此后前蜀為后唐所滅后,為莊宗李存勖所殺。至于南唐后主李煜宮人之說,則源自清代學者趙翼;而關于后蜀孟昶花蕊夫人則見諸于多種典籍。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花蕊夫人為后蜀皇帝孟昶之花蕊夫人。關于這位花蕊夫人姓氏,眾說紛紜,一說為費氏,另一說則為徐氏。
生于青城的她,幼年時便擅長宮詞,能文,又兼出落的姿容俊秀,如是便在蜀地小有名氣。而就在前蜀為后唐莊宗李存勖所滅之后,經由郭崇韜推薦之下孟知祥出任西川節度使。眼見后唐內亂,在吞并東川后孟知祥遂僭越帝位,建立后蜀。
然而,孟知祥僅在位七個月便病死,由其子孟昶繼任。而孟昶登基伊始尚能勤于政事,發展經濟;及至后期卻迅速奢侈[淫.
靡]起來,而花蕊夫人在其中扮演的就是「紅顏禍水」角色。孟昶廣征美女,花蕊夫人自不例外。在宮闈之中,孟昶整日飲酒作樂,奢靡度日。而花蕊夫人憑借其姿色又能歌善舞,自然成為了孟昶最為寵愛之人。
與此同時,趙匡胤卻在效法郭威黃袍加身之后,迅速整頓軍務,已隱有吞并天下之志。花蕊夫人眼見危局屢次勸諫,卻皆被孟昶所拒。
只能說蜀之亡,豈非人為?
乾德二年十一月,趙匡胤命王全斌率六萬大軍攻伐后蜀。適時,后蜀都城成都尚有十四萬大軍駐守,十四萬比之六萬不止倍于,然而局勢卻成了一邊倒的鬧劇。十四萬守軍竟不戰而潰,孟昶無奈之下只得自縛請降。
至此后蜀滅亡,而孟昶等皇族盡被押赴汴梁。就在到達汴梁,被趙匡胤敕封秦國公七天后孟昶去世。而在眼見花蕊夫人之美色后趙匡胤自然「心生歹意」,利用花蕊夫人進宮謝恩之機,乘機將她留宿宮中,所行之事自不必多言。
趙匡胤知花蕊夫人善做詩,便令花蕊夫人吟詩,后又令其做新詩。眼見國破家亡,夫君孟昶慘死,心下不禁悲從心來,一曲《述亡國詩》就此而成。
述國亡詩
花蕊夫人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這首詩的意思并不難理解,尤其是前三句更是委婉含蓄的陳述事實而已。
面對宋朝大軍,后蜀孟昶身為皇帝卻在城上豎起了降旗,而我花蕊夫人你們又哪里知道我被鎖在深宮里了?
是啊,深宮之中的花蕊夫人并非沒有勸諫過孟昶要勵精圖進,并非想要真正成為你們口中的「紅顏禍水」;可是退一步講即便是自己「得知」孟昶要投降,又能如何呢?這不都是于事無補的嗎?因為在這降旗的背后,是十四萬蜀軍的「齊解甲」。數倍于敵的兵力卻不戰而降,又怎能讓人心中不愧疚呢?于是,這個柔弱的女子,這個被冠以「紅顏禍水」的女子,終于忍無可忍地「罵」了出來。
「更無一人是男兒」 十四萬人中更無一人,這是何等的恥辱啊,而這等懦弱之下蜀國之亡豈不是順理成章的嗎?一個弱女子就這樣潑辣又不失委婉地罵天下男人枉為男兒,詩中更是不帶一個臟字,足見其才華。
在聽罷這首只有28字的詩后,史載趙匡胤自此心中更是愛慕花蕊夫人,后更是冊封其為貴妃,每日必至其榻處。但對于花蕊夫人而言,孟昶雖為亡國之君也到底還是自己的夫君,心下自然放心不下,遂懸掛畫像,日日叩頭禮拜。這也足見其情,不枉與孟昶夫妻一場。
不過,雖然花蕊夫人又蒙趙匡胤寵愛,但是亂世女子的命運何曾由自己。最后,強顏歡笑,虛與委蛇的她還是死于非命。史書上對于其死因莫衷一是,一說為趙光義所殺;另一說則為趙匡胤所殺。
而對于我們而言,或許花蕊夫人并不是「紅顏禍水」,她只是一個亂世浮萍中的苦命女子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