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他的詩多以描寫邊塞風光為主,往往于蒼莽悲壯中見曲折情感,留給人深刻的印象。
比如,他寫邊塞送別,有「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的景色烘托,寫大漠風景,有「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的悲壯;寫戰士上陣殺敵,有「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的蒼涼;寫塞上聞笛,有「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的壯闊氣象;寫營州少年,有「虜酒千鐘不醉人,胡兒十歲能騎馬」的瀟灑不羈……
讀高適這些邊塞作品,都是一些渾厚、雄壯、瀟灑、蒼涼的色調,很難想象,高適這樣的邊塞詩人,也有十分溫柔脆弱的一面。在某一年的除夕之夜,高適獨自一人,客居在旅館之中,看著外面萬家燈火的團圓,自己只能與孤燈相伴,不禁心生悲涼,用平易近人的詩句,寫下了當時孤獨而又凄涼的心情,將一位游子客居他鄉的不易,表現地淋漓盡致,讀來令人無比感動。
除夜作
唐·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小注:霜鬢,一作「愁鬢」。
第一句「旅館寒燈獨不眠」,寫詩人身在旅館之中,對著一盞寒燈,不知為何久久不能入睡。雖然只是平淡的一句描寫,但是內涵卻十分豐富,既表現了詩人旅居的情況,又表現了孤獨無依的凄涼,看著外面千家萬戶的通明燈火,每一家都是一個團圓之家,反而只有自己對著孤燈。
這鮮明的對比,是會使任何人都觸景生情的,甚至連燈都變得「寒」了起來,燈本發光發熱,現在卻是「寒」的,由此可見詩人的心境,而「不眠」的現狀更突出了心境的悲涼。這一句雖然只是客觀的景物描寫,卻已經寓情于景了,一種孤寂冷清的意境,便生動地呈現在了讀者面前。
第二句「客心何事轉凄然」,這雖然是一個問句,卻又是一個不需要回答的問句,是什麼讓客人的心中變得無比凄涼悲傷呢?當然是因為這特別的時間點,那就是除夕之夜!每逢佳節倍思親,外面濃厚的節日氣氛,與詩人面對寒燈的凄涼孤獨,對比鮮明,是他「轉凄然」的原因。
第三句再一次點明了心境凄涼的原因,是「故鄉今夜思千里」,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的親人,而是說此時此刻,故鄉的親人正在團圓的飯桌旁,思念著自己哩!這種含蓄的說法,其實要比直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更加有力和感人,沈德潛說:「作故鄉親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正是此理。而這,只是詩人心境凄涼的原因之一。
另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
霜鬢明朝又一年」,因為「今夜」是除夕,所以到了明天,就是新年的開始了,由舊年入新年,歲月又長了一歲,詩人的鬢角,又新添了幾絲白發吧?其中包含了詩人年復一年老大無成的傷感,這是對歲月匆匆的感慨,也是詩人對年華逝去的無奈之感,此句一出,也讓這首簡短的小詩,變得更有味道起來了。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無疑是一個飽含深意的千古名句,即便千百年后我們讀來,仍然能夠產生很深的共鳴感。高適素以邊塞詩著稱,詩風總體而言是渾厚雄放,但這首《除夜作》卻詩風平易自然,全詩沒有生僻字眼,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塞外風景和奇觀,有的只是娓娓道來的真情,是用淺近的口語,表達出除夕夜客居他鄉的感受,將游子真實的感受寫得淋漓盡致,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