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絕句是最能體現詩歌之美的一種詩體,而在許多人看來,七言絕句也是比較難駕馭的一種詩體。
當然,這里所說的「駕馭」是相對而言,是對「高標準」的一種詮釋。所以,能夠寫好言絕句的詩人,他的水平自是毋庸置疑。
而說到七言絕句,就讓人不得不想到王昌齡這位詩人,因為他的七絕寫得格外地有魅力,是我國詩壇上著名的「七絕圣手」。
追逐詩詞之腳步,感受王昌齡筆下不一樣的七絕魅力;那麼在本期,詩巷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出自王昌齡之手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屬于七絕中難得的佳篇,也屬于邊塞詩中難以被超越的作品。
從軍行七首(其一)
唐·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這首詩截取了邊塞生活的一個片段,以自然流暢的語言為我們展示了王昌齡之邊塞詩作的迥異韻味。
詩的首句從聽覺的角度下筆,將一種邊地特有的場面刻畫出來:琵琶起舞換新聲;軍中起舞,伴奏的琵琶換了新的曲調。
這是一個比較熱鬧的場景,雖然作者沒有對在場的具體人物形象做出描寫,但是通過首句的簡單內容,我們不但能夠想象到這一特殊場景的熱鬧程度,還能從中感受到琵琶之聲的婉轉與悠揚。
「舞」字引領著讀者的視覺,「換新聲」則沖擊著讀者的聽覺。看到首句的描寫,讓人突然想起王翰的那兩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邊地將士們苦中作樂的生活,以及他們豪放狂野的形象皆盡顯其中。
所以王昌齡此詩的首句看似熱鬧,實則又隱藏著幾分苦澀與悲涼,而這樣的描寫也為后面的內容打下了基礎。
在首句的鋪墊下,承句很自然地將筆鋒引向情感的抒發:總是關山舊別情;雖然琵琶彈奏的曲調換新了,但是聽來卻依然能讓人涌起那不變的憂傷之情。
有了首句的「熱鬧」,才能體現出承句的傷感,有了首句「換新聲」的刻意,才能體現出承句「舊別情」的自然。所以從寫作手法來看,作者特意使得前兩句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關系,把詩中悲涼與傷感的色彩奠定下來。
詩的后兩句繼前兩句中的「換新聲」與「舊別情」再推進一步,以更加濃郁的情感色彩將詩的主旨表達出來: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作者從琵琶聲中,聽到的是無窮無盡的「邊愁」,帶著這種愁緒,他看到一輪秋月在廣袤的夜空中靜靜地照著整個長城。
當琵琶起新聲的時候,作者于心底首先涌現出的是離愁,是思念家鄉的普通愁緒;但隨著琵琶之聲的迂回縈繞,隨之涌現而來的,則是更多的「邊愁」。
那麼此處的「邊愁」又具體指什麼呢?它不僅指作者心中的思鄉之情,還指他心中不曾改變的憂國之情。
作者身處邊塞,他想到邊境地區的安全隱患還未消除,國家還處于敵人的侵擾之下的時候,他內心深處的「愁」也就不由而生了。由此可見,「琵琶新聲」只不過是一個導火線而已,而「邊愁」于作者心中,則是實實在在、無時無刻不存在的。
所以在尾句中,作者才特拉「秋月」「長城」入詩,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這兩個物象之上進行了表達。「秋月照長城」的畫面何等空曠,又何等寂寥、蒼涼,在這樣的畫面之后,隱藏著的是作者平定邊境的雄心,是他那顆熱愛祖國之河山、渴望美好生活的赤心。有了這一情感的支撐,尾句就多了幾分鏗鏘之力,讀來讓人倍受感染。
以最靜美的景語寫最蒼勁的志氣,在給讀者視覺享受的同時,也給予讀者精神上的鼓舞,這就是王昌齡詩作的特點。
這首融景語與情語為一體,不即不離、表達豐富,堪稱邊塞詩中的上品。當然,它也被詩家評為七絕中的佳篇。
琵琶一曲冷秋月,無數邊愁入夜來;各位看官,當讀完王昌齡的這首邊塞詩后,不知你有何特別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