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別詩」雖然充滿感傷之意,但它卻又偏偏能夠博得人們的喜歡。其實這主要就是因為送別詩飽含真情,將人間最真實、珍貴的「情」體現出來,從而達到與讀者共鳴的效果。
不過一般的贈別詩都集中于「離別」之上,也就是說重在表達離愁別緒。比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比如白居易的《南浦別》等等。
宋朝詩人陳師道也曾寫有一首贈別詩,但是他的這首詩卻與一般的「贈別詩」有所不同。此詩并不僅僅在于表達作者心中的離愁別緒,而是拔高了一個層次,將人世的艱辛與不易寫得無比通透。
無關名氣,旨在分享大美;詩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陳師道的這首與眾不同的贈別詩。
別黃徐州
宋·陳師道
姓名曾落薦書中,刻畫無鹽自不工。
一日虛聲滿天下,十年從事得途窮。
白頭未覺功名晚,青眼常蒙今昔同。
衰疾又為今日別,數行老淚灑西風。
陳師道,字履常,號后山居士,徐州彭城人,江西詩派的重要成員之一。
陳師道也是「蘇門六君子」之一,曾經受蘇軾的舉薦,做過徐州教授和潁州教授等。在詩歌創作方面,陳師道講究「無一字無來處」,充分體現著江西詩派的秉持風格。
42歲的時候陳師道在潁州落職,由于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寄居于徐州的岳父家中。次年,陳師道離開徐州時,寫下了這首詩向他的朋友徐州知州黃君告別。
詩的首聯從「曾經」說起,頗顯滄桑之味:姓名曾落薦書中,刻畫無鹽自不工;自己的姓名曾經落在當時名流的薦書之中,但作者因為自己的才疏學淺、詩未全工而感到慚愧。
「刻畫無鹽」引用了《晉書》中「刻畫無鹽,唐突西施」的典故,妥當地表達了作者有愧于稱譽的心情。當然,這也是他自謙行為的一種體現。
作者告別老朋友,為什麼要說曾經的事情與自己的感想呢?這無疑是在為后文打基礎。
另外,首聯也比較充分地為全詩奠定了一種沉郁又感傷的情感色彩,這是它在布局方面所體現出的作用。
接下來的頷聯在首聯的基礎之上繼續做補充,繼續寫作者的感想:一日虛聲滿天下,十年從事得途窮;一時間虛名傳遍天下,但誰曾想十年來,「我」卻依然有途窮之感。
這一聯的脈絡與首聯銜接得十分緊密,將作者得到舉薦后所發生的事與產生的感想都道了出來。
陳師道曾經受過蘇軾等人的舉薦,從而從布衣身份變為徐州的教授,這對他來說應該算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
但走上仕途并不意味著美好生活就此開始,作者所要面臨的,將是官場中的各種考驗。所以紹圣元年的一次罷免,就讓陳師道感受到了來自官場的打擊,品嘗到了人世間的另一味艱辛。
「十年從事得途窮」,這七個字就是作者在這種情況下所發出的深刻感慨。
盡管官場失意,但作者依舊對仕途抱有希望,故而他在頸中這樣說:白頭未覺功名晚,青眼常蒙今昔同;「我」的頭髮雖然已經白了,但建功立業的心志還在,很感激老朋友一直以來對「我」的器重。
先寫自己在生活與官場中的失意,再寫自己心中真實的想法,不得不說,作者還真是一個很會說話的人。所以從頸聯中,我們也便可以得知首聯與頷聯的最終意圖:作者對老朋友「黃徐州」寄有一定的希望;他希望在官途方面,黃徐州能夠幫忙舉薦自己,從而讓自己擺脫頷聯中說寫的「途窮」之感。
「青眼常蒙今昔同」不僅體現著作者與黃徐之間深厚的情誼,更體現著作者對黃徐州的欽佩與感激之情。
詩在最后集中表達情感,將「離別」的悲傷與哀愁之情一筆道出:衰疾又為今日別,數行老淚灑西風;在病中與「妳」道別,讓人不禁傷心難過,將成行的老淚灑落在西風中。
想要說的話已經說完,該打的基礎已經打得很堅實,那麼作者把離別的話題與感傷的心情留到尾聯中去表達,就顯得格外有分量,格外具有感染力。
前六句都在以各自的方式營造氛圍、渲染情感,尾聯順勢而出,將情感做以升華,在呼應前文的同時,通過生動的畫面增強了詩的韻味,可謂收篇有力,延味無窮。
陳師道的這首詩,有「離別」之愁,更見人世之辛,的確是較為新穎的「贈別」佳作。
西風吹落離人淚,也說傷心也說愁;各位看官,當讀完于陳師道的這首「贈別詩」,不知妳有何特別的感想?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