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自古傷離別,大家有沒有發現,中國古代詩詞中,離別詩特別發達,很多耳熟能詳的千古名篇,也是關于離別的。
造成這個情況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兩點。
一:中國古代的交通特別不方便,交通方式也不發達,我們現在幾個小時路程在當時可能要走幾個月,這也就造成「別時容易見時難」的情況,所以每一次分離時自然有較多的離愁別緒;
二: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在當時都是建立在世族血緣之上的,簡單來說就是非常重親情,重鄉情,重友情,這就導致了我們的思想觀念是親友難別、故土難離,如果可以,很多人喜歡一輩子守在家鄉,守在父母身邊。
所以我們現在來看中國古代的送別詩,大多都是都是寫得哭哭啼啼,憂愁傷感,也難怪江淹《別賦》一起筆就感嘆:「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不過也有一些文人,在面對離別的時候,能夠以曠達的態度一掃離愁傷感。
例如王勃送別好友杜少府時就寫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高適送別李侍御寫下「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陸龜蒙在離別時寫下「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
當然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也是豁達樂觀之人,他半生都在別離中,卻常常能夠坦然面對每次的分離。
王安石變法時,蘇軾因比較反感改革過程中比較激進的方面,所以被「新黨」抓住把柄陷害,被貶黃州。
後來新黨失勢,舊黨把持朝政后,蘇軾被重新啟用,但看不慣舊黨不顧青紅皂白拼命地報復「新黨」,遂主動上書要求外放為官。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蘇軾到任杭州,在這里他遇見了一位好友——錢勰。
錢勰,字穆父,祖籍杭州,祖上是吳越王錢氏,和蘇軾等人被稱「元祐四友」。
錢勰在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春,自越州(今浙江紹興北)徙知瀛洲(治今河北河間)時曾途經杭州,和蘇軾在杭州會面。
因錢勰著急上任,這就意味著二人短暫重逢之后又要面臨分離。分別之日,蘇軾設宴款待錢勰,在席上蘇軾寫下了一首《臨江仙·送錢穆父》來為友人踐行。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這首詞既是蘇軾寫給好友錢穆父的送別之作,也是蘇軾半生沉浮的親身感悟。
全詞寫得既有情韻,又富理趣,還很豁達,歷來深受好評,尤其詞的最后兩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更是百讀不厭,驚艷千年。
首先,詞的開篇「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是寫兩人久別重逢,道出蘇錢二人三年輾轉各地,未能見面的思念。
「三改火」就是三年的意思,在唐代,官府會在寒食日賜給百官「新火」,所以「改火」的周期就固定為一年了。
都門,指汴京,蘇錢二人的交情還得從元祐初年說起,當時蘇軾在在朝廷任起居舍人,錢穆父則任中書舍人,是同一個部門的同事。
後來錢穆父在元祐三年因上奏開封府獄空不實被貶越州,兩人在汴京分離,到如今在杭州見面正好三年。
兩人沒有見面的三年里,各自遠涉天涯、輾轉人間,所以才叫「天涯踏盡紅塵」。
「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三年后重逢,你的笑容依然溫暖如春。你是無波的古井水,還是和從前一樣,高風亮節像秋天的竹竿。
「依然一笑作春溫」,便是表達了兩人久別重逢后的感受,雖然各自歷經三年坎坷,但二人還是惺惺相惜,再次相逢,發自內心般的笑容依然像春天般溫暖。
「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則是蘇軾贊頌了錢勰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風節,同時也表明了蘇軾淡泊的心境和堅貞的操守。
也正是二人始終都還保持著初心、淡泊的心境和堅貞的操守,所以重逢時才會有「依然一笑作春溫」的感覺,在這里我們能真切實在地感受到蘇錢二人自勉自勵,肝膽相照的情懷。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云」,詞的下片開始回到現實,描寫的便是蘇軾于月下送別友人的具體情景。
短暫重逢后你又要乘舟遠行,對此我很是惆悵,連天上的月亮和云色都能感受到我的心情,都只散發淡淡的微茫。
這兩句蘇軾用孤帆、淡月、微云營造了凄清的離別環境,來表達自己對友人的難舍之情。
但如果蘇軾送別友人的心情僅僅是惆悵感傷,那麼這首詞也就落了尋常離別詩詞的窠臼了,但蘇軾從來不會讓我們失望,這離愁別緒他很快就調節過來了。
他見餞別宴上歌妓也在為眼前離愁而感傷,便說了一句「尊前不用翠眉顰」,要她們別這樣,接下來便有了百讀不厭,驚艷千年的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在世,本就是匆匆過客,聚散更是尋常事,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拘泥于眼前的聚散了。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就這一句,蘇軾便將感傷轉為了曠達豪邁。
蘇軾的一生可謂歷經坎坷、宦海沉浮呀,顯然這兩句的背后,就是蘇軾在歷經千帆后的心態。
人生當中有很多事我們無法阻止,也無法改變,那何不如就坦然接受。就如眼前的分離,有些人只能看到分離,所以惆悵傷感,但正是有了離別,才會有相逢這一說,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珍惜每一次別離,這樣也就是珍惜每一次相遇,這樣來看,離合悲歡,也不過如此啊。
蘇軾這首詞充分體現了蘇軾曠達灑脫的個人風貌,它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無論是寫情還是理趣,都一改以往送別詞的纏綿感傷,尤其是最后兩句更是百讀不厭,撫慰了無數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