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里,提到人生有四大幸事。
分別是「久旱逢甘雨,他鄉見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掛名時。」
其中男女新婚的洞房花燭之夜,可以和其它三大事相提并論,可見這是多麼快樂又重要的事兒。
在中國封建社會,少男少女們很少是通過自由戀愛而結婚.
因為當時都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他們基本都是先結婚后戀愛,男女雙方在成親之前很大可能都沒有見過自己的成親對象
那這種男女非常陌生的洞房花燭夜,他們心情會是怎樣?
《唐詩三百首》里收錄了這樣一首巧妙的「洞房」詩,對洞房花燭夜后新娘的表現和心理刻畫得細致入微,讀完也許能理解當時新人的心情。
「洞房」這里又為什麼打引號?
那是因為這首詩讀來非常的耐人尋味,具體答案就讓我們在下面的詩中去尋找。
且看唐詩《近試上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朱慶馀:近試上張水部
全詩字面的意思非常好理解,是在描寫新婚之夜新媳婦的忐忑心情:昨夜是新婚之夜,洞房內花燭通明一整晚,新媳婦坐在房間化妝,只等著天亮了去拜見公婆。她精心打扮一番后,低聲地問身邊的丈夫:「我今天的眉毛畫得濃淡可合適?」
舅姑:古時指丈夫的父母。
中國有一句俗話:丑媳婦遲早要見公婆。
因為古代風俗中,新人頭一天晚上結婚,第二天清早新婚夫婦要去拜見公婆。
古代女子地位比較低下,所以新人婚后過得好不好,公婆的態度非常重要,這個也正是她未到天亮就開始化妝的原因,就是她想給早上的公婆留下一個最完美的印象,得到他們的喜愛。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新娘花費了很多時間來打扮,但依然不能確定自己的妝容如何,只能向自己新婚的丈夫詢問意見。
由于是剛入洞房的新娘子,此時還帶著些羞澀,即使面對自己的丈夫,也不敢高聲詢問,只能低聲地、輕輕地問自己的眉毛畫得怎麼樣,是淡了,還是深了?
詩的這兩句將新媳婦謹慎嬌羞的神情、忐忑不定的內心描寫得尤為生動到位。
讀完整首詩,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洞房花燭夜后新娘的表現和心理,但實際上,這首詩另有深意,我們深入了解后就知道它是一首假洞房詩。
詩題中的張水部是張籍,詩的作者朱慶馀,他們二人都是唐代詩人。
唐寶歷二年(826年),朱慶馀入京趕考,在長安結識了寫下「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節婦吟》)「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秋思》)的詩人前輩張籍。
張籍當時在詩壇和韓愈齊名,在政壇又擔任水部郎中,是屬于有名望又有實力的大人物。
詩題的意思,就是臨近考試了朱慶馀給張籍寫詩。
為什麼寫詩呢?
原來,唐代的科舉考試并沒有后世那麼規范,錄取標準既靠最終的分數,也會參考學子平時的詩詞歌賦以及主考官的喜惡,這也就是學子考試前會拿著自己的詩文到處干謁名流高官的原因,以求得文化名人的推薦,也就是「行卷」。
《近試上張水部》就是一首「行卷」詩。
這一年,朱慶馀也是要參加科舉考試,雖然在之前結識了張籍,但他還是很緊張,每年錄取的人數那麼少,而今年自己能否高中心里其實也沒底。
他如果能夠得到張籍的推薦,高中的幾率就會大很多,所以寫了這首詩給張籍。
詩人塑造了一個新婚小媳婦的的形象,用小媳婦之問來掩飾自己內心所問,因為詩人作為考生參加考試,面對主考官的心情,就和新娘子第二天見公婆那般緊張而又期待!
這樣的比喻不僅巧妙且態度謙卑,雖然沒有一句有關考試的言語,但明眼人一看通篇都是在關心科舉,這樣既不會太直白顯得自己太過現實,也能讓人文化人很好的明白其中的意思,當真是語義雙關,一箭雙雕。
而張籍讀到這首詩后也拍案叫絕,對于朱慶馀的才華更加贊賞,當然也對其中的意思了然于胸,所以也給朱慶馀回了一首詩。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酬朱慶馀》
大致的意思是表達容貌動人的越女她明明知道自己長得很漂亮,卻因過分愛美,還要反復自我思量。盡管其它女子雖也是身著綢緞滿身富貴,都比不上這位采菱女的輕唱一曲便能敵過萬金的歌喉。
張籍這首詩表面是寫越女,其實也是含蓄的告訴朱慶馀不用擔心,你這麼優秀,在這次考試中,我一定會推薦你。
因為朱慶馀是越州人,所以張籍詩中的越女也代表著朱慶馀。
大家都是聰明人,朱慶馀一定也讀懂了張籍的詩意。
沒過多久,朱慶馀果然考中進士,走向仕途。
朱慶馀和張籍之間唱得巧,和得妙的唱酬故事,也成為人們口中津津樂道的詩壇佳話。
尤其朱慶馀這首妙趣橫生的「洞房詩」,千百年來人們對它贊不絕口,它也讓作者朱慶馀在詩壇千古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