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涵蓋百姓生活的細枝末節,作為文人墨客的情感寄托,延續華夏歷史的發展,為中華民族提供著精神滋養。然而,在時間的流逝下,生產力的發展,生活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
生活方式,居住條件,行為習慣等發生改變,這些改變,也就導致了古代與現代的思想觀念產生差異,對同句話,同首詩產生不同的意見。
在后人對前人古詩進行修錄整合的過程,會根據個人的想法對古詩進行修改。就連被尊為「詩仙」的李白所創作的古詩,也難逃被篡改的命運。
那首經典的《靜夜思》的改編,不少文學創作的大家提出疑問,認為原作才是精品符合當時的情景,也有學者認為改編后更科學合理。
自古,文人墨客就對月亮情有獨鐘,創作詩歌往往借用月亮來寄托自己的情感,或是想念,或是苦悶,無數復雜的情感被溶于月亮之中,留下許多流傳千古,被后人廣為傳頌的佳作。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世譽為「詩仙」,與仙并稱,可見李白的文學造詣之高,才華橫溢,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才子。
李白和月亮相遇,自是少不了名篇佳作,但與月亮有關,知名度最高的,那便是一首《靜夜思》。
李白生性灑脫,愛自由,不喜歡被約束,官場上的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無疑是道無形的屏障,拘束著他放蕩不羈的靈魂。他的豪邁直爽,無疑得罪了不少朝廷上的高位。官場雖然失意,但李白在詩歌創作上,達到巔峰,創作出無數流傳千古的名篇佳作。
唐玄宗在位時貞觀之治時期,李白在一個揚州旅社,月明星稀的夜晚,遠離家鄉,思想之情油然而生,李白有感而發,便寫出了這首傳頌千古的《靜夜思》。
李白創作的這首《靜夜思》,短短四句,卻道盡了遠在他鄉的思鄉之情。明白如話,通俗易懂,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這便是大家之作的精巧,讓人產生同理之心,深刻地體會到作者的感情。
詩的內容簡單易理解,但詩意卻讓人體味不盡。穿越千年的歷史長河,我們仿佛看見皎潔的月光之下,李白孤獨的身姿,深刻體會到李白抬頭望向月亮那一刻的思鄉之情,低頭看著地面的孤獨之感。
《靜夜思》被收錄在小學生課本里,也算是小朋友古詩界的啟蒙老師了。只不過讓人感到驚異的是,我們從小學起,張口便能吟誦的這首詩,在幾千年來,經歷了多次改編,現在留在我們記憶中的《靜夜思》并非是李白的原創之作。
難道李白的《靜夜思》慘遭篡改?
首先要想知道這首古詩的改編,我們就得了解一下古詩的原作: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了解完原版,我們不難發現,這首詩與我們所學的,只是兩個字發生了改變,「看月光」變成了「明月光」,「望山月」變成了「望明月」。
古詩的改變也不是隨隨便便的,而是經過反復推敲,細細琢磨,才落筆成詩。要知道,改編古代大家的古詩,更是一種挑戰,一個字的改動,便會引起學術界的質疑。
歷史上,《靜夜思》被篡改的次數很多,較為重要的,有三次修改。第一次是在明朝萬歷年間,在收刊于《萬首唐人絕句》,趙宦光等人將第三句中的「望山月」改為「望明月」。
第二次修改在清康熙時期,在民間刊行的《唐詩別裁》中,沈德潛將第一句的「看月光」改為「明月光」,第三句仍是「舉頭望山月」。第三次修改在清乾隆年間,孫洙在參考前人的修改經驗,結合兩次修改,最終敲定現在廣為流傳的版本,收錄于《唐詩三百首》。
經過數次修改,人們會疑惑到底什麼時候,哪一篇才是原作。
由于宋朝的朝代離唐朝較近,且宋朝的文人在收錄編纂時,十分重視原創。所以,在流傳的過程中,宋朝的版本最接近真作,也是最準確的。
那麼問題來了,李白的這首《靜夜思》,原創才是精品嗎?其實,不然。古詩的篡改,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改的,尤其是對于李白這樣的古詩界的「神」,更是經過深思熟慮才允許被改編。很明顯,改編后的古詩,更流暢,讀起來更朗朗上口。
改編古詩,需要科學合理地解釋。原詩中「床」,讓不少能人義士提出了疑問,成了爭論和異議的焦點。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家都默認詩中的床就是睡覺的床。
最早提出疑問的是郭沫若先生,他認為如果詩中的「床」是睡覺的「床」,那麼地下結的霜只能在屋內,這說明秋天的夜晚,溫度極低,李白恐怕早已被凍死在床上。再加上如果這個床是睡覺的床,那詩人在抬起頭和低下頭的舉動是十分困難的。所以詩中的「床」并不是睡覺的床。這個疑問有理有據,說服力強,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可。
于是,經過后人的不斷探討和研究。廣為流傳的有五種說法,一指井台;古代的井台是
方的,夜晚在外面也更容易看到結霜,符合詩中的情景。
二指井欄;古代為防止人掉進井里,便設置了井欄,成方框狀,也被稱為銀床,可見井欄和床有一定的聯系。
由此推斷,當時李白在外面,看見方形的井欄,抬頭看見天上的月亮。
三是「床」通「窗」,是床的通假字;因為如果在窗戶邊往外看,便能抬頭看見天上的月亮,低頭看見地上的霜,符合詩中的情境。
第四種說法就是「床」指坐臥的器具;這里取詩中的本義,就是古代的坐臥的工具。五指古代的胡床。古代一種可折疊的坐具。作者拿著器具,在庭院內,望著天上的月亮,想起自己的家鄉。關于這五種說法,各有合理之處。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文學創作本就具有主觀能動性,沒有嚴格界定的標準,前人的創作,經過后世的不斷改編,學者的探討,但最終的目的,都是期冀于古詩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