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唐朝的文壇,引領時代的是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等名家,在宋朝的文壇,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等人接過了他們的傳承。在此之中,蘇軾的名字最為響亮,他是絕倫的天才,才華貫穿古今,縱橫無敵。
之所以小編對蘇軾如此崇拜,不僅僅他留下了無數的名篇,讓人過目不忘,更是因為他功底深厚,哪怕是戲作的文字,也是讓人高山仰止的絕品。
北宋熙寧初年,蘇軾因為上書了批評新法的文章,被變法派攻擊。他自請外放為官,擔任杭州通判。在去赴任的路上,他路過了鎮江金山寺。
現在說起金山寺,大多會和「水漫金山」的白娘子聯系起來。但在當時,《白蛇傳》的故事剛剛興起,直到清朝時才達到極盛。所以,當時的蘇軾,并沒有將金山寺和《白蛇傳》聯系起來,他只是單純地站在金山寺上,泛舟長江之中,感嘆江浪潮水,漁火星辰,寫下了一篇《題金山寺》: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橋對寺門松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海日晴。遙望四邊云接水,碧峰千點數鴻輕。
在這首詩中,蘇軾并沒有用多少復雜的語言,意思也相當明確,如果強行翻譯,會顯得十分干癟,小編就不做這種破壞大家雅興的事情了。這首詩將金山寺附近的美景,美輪美奐描繪出來,有山有水有云有橋,還有一葉扁舟帶著那星星點點的漁火,為長江上下極盡裝點。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首詩所展現出的意境和氣象,足以傲視任何關于金山寺的詩詞。
可是,如果小編讓您做一個無厘頭的舉動,將這首詩反過來讀一遍,會有新的體會嗎?我知道很少人會做這種事情,也不太習慣,還是將反過來讀的《題金山寺》也奉上給大家:
輕鴻數點千峰碧,水接云邊四望遙。晴日海霞紅靄靄,曉天江樹綠迢迢。清波石眼泉當檻,小徑松門寺對橋。明月釣舟漁浦遠,傾山雪浪暗隨潮。
怎麼樣,反過來讀這首詩,是不是也毫無違和感。無論是意境和音韻,仍然是千古絕唱。更為絕妙的是,這兩首詩對比起來,一首是寫景物從早到晚的變化,一首則是從晚到早,都極具穿透力。
這兩首詩,以不同的視角交替欣賞金山寺附近的美麗,詩人雖然不曾發表感慨,但在不留痕跡之時,流露出對祖國壯美河山的無限熱愛。因為這首詩成詩的時間比較敏感,是新舊勢力斗爭最為殘酷的時候,所以后世有人穿鑿附會,將它和當時的官場斗爭聯系起來。
其實,引申詩歌的意思,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太過牽強,突破詩歌之中的原意,那就過于生硬了。這兩首詩,就是單純地寫景狀物,發表自己對金山寺風景的贊美,小編認為不必要過度解讀。
這種詩就是回文詩,是漢語特有的一種利用詞序反復而達到修辭方法的表現形式。它不僅充滿著美感,而且順讀和倒讀都可以給人以回味無窮,蕩氣回腸意境。雖然大多數文人,將這種形式當作游戲之作,但顯然蘇軾的功底太過深厚,信手拈來之間,就是兩篇精彩絕倫的佳作,千年之后,寫金山寺的詩歌文章依然很多,但誰敢說能超過蘇軾的這首奇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