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朱敦儒字希真,號洛川先生,是兩宋詞壇上一位聲名遠播的大詞人,同時也是南宋最高產的詞作家。
朱敦儒的填詞風格,上承蘇、柳;下啟辛、元。清俊豪邁,瀟灑飄逸,頗有一些李白詩歌的風韻。因此又得了一個稱號,叫做「詞俊」。
淡泊名利、寄情山水,是朱敦儒的標簽。他曾經「三拒朝廷征召」,直到47歲才短暫地出仕當了幾天官,稍后又辭官歸隱。
南宋陸游十分崇拜他,待他去世以后,重讀其詩文,感慨萬千地寫詩贊美道:「中原遺老洛川公,鬢須白盡雙頰紅。……公今度世為飛仙,開卷使我神凜然。」
據傳,朱敦儒是一位文武全才,曾擔任南宋的兵部侍郎。所以南宋不少「主戰派」詩人與軍事將領,都十分崇敬他。
然而朱敦儒在秦檜當權時在朝中擔任過高官,因此又有人把他打入秦檜門下「十客」之一。因此之故,南宋有不少文人取他代表作《鷓鴣天·西都作》改成打油詩,對他進行諷刺。
朱敦儒既然與「主戰派」交好,為何後來又會成為秦檜的門客呢?難道他是一個政治上的「騎墻派」嗎?那首被人拿去改成打油詩的「代表作」,又是怎麼回事呢?
下面我們就來聊一下,讓朱敦儒譽滿天下,最后卻被人拿來攻擊、諷刺他的《鷓鴣天·西都作》。
《鷓鴣天·西都作》——宋·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曾批給雨支云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詞作大意:
我是天宮里自由懶散的「山水郎」,玉帝把人間的風景,交給我來主管。我曾經批過降雨、刮風的詔令,也累次遞上過留住云彩,借來月華的奏章。
生平寫下了一萬首詩,飲下了一千盅酒,我什麼時候把人間的王侯將相看在眼底呢?就算請我進汴京的皇宮去當官,我也懶得去。還是先在頭上插著梅花㬱,到洛陽城中去買醉吧。
「清都」一詞出于《列子·周穆王》:「清都紫微,鈞天廣樂,帝之所居。」意思就是指天帝居住的地方,「山水郎」是詞人自己編的一個官職。
在詞中,朱敦儒上來就說了一番「大話」,把自己編排成一個主管人間山水的神仙。他的職責就是游山玩水,并時不時地在人間降下風雨。他多次為留住迷人的風月,給天帝遞上奏章。
從詞的上半闋來看,詞人的生活是多麼逍遙愜意啊,儼然就是一個世外神仙。下半闋開始寫的是詞人在「人間」真實的生活,在現實中,他寫過一萬首詩,唱過一千盅酒。
朱敦儒出身官宦之家,他的父親當過河東轉運判官,這是地方上主管鹽鐵財稅的肥差,而他的母親也曾被朝廷加封為「齊國夫人」。
這就說明朱敦儒家的經濟狀況是非常良好的,因此他自打一生下來,就沒有任何生活上的壓力。成年之后的朱敦儒,最喜歡縱情詩酒,在洛陽士林里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
這種瀟灑的日子,在所有人看來都是神仙一般的日子。就像是如今中東石油富豪的后代們一樣,整天錦衣玉食,要什麼有什麼,自然不想去上班聽人使喚了。
反正什麼也不做,天天就在家里躺著也有吃有喝。所以詞中「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兩句描寫,完全屬實。
只不過朱敦儒和那些一般的紈绔廢柴不同的地方是,盡管他不想當官,但是在文學上卻很有追求,也很努力。
假如北宋不曾滅亡的話,朱敦儒很可能就這樣一輩子過著縱情詩酒的瀟灑生活,身后留下一萬首動人的詩篇,和一個隱逸者的美名。不過不幸的是,靖康二年,北宋亡國了。
亡國之后,朱敦儒全家人逃難到南方,途經江西、兩廣、湖南、湖北、浙江等多個省份,每走到一個地方就住下來寫一些詞,追思故國,在當時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力。
當時宋代國家一種叫撫諭使的官員,是皇帝專門派出來調查、收集民間輿論的。
某一年,有一位叫明橐的撫諭使發現朱敦儒的詞在民間影響力很大,于是就把他舉薦給了皇帝。
不過明橐并不是第一個舉薦朱敦儒的人,大概在那之前,朝廷曾三次想請他去當官,結果被他拒絕了。只是在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他47歲時,才同意當了一個右迪功郎。
右迪功郎是一個很小的官,大概就是九品的官階。不過朱敦儒這個右迪功郎,似乎并不是在州縣上的小吏,而是在京中任職。
朱敦儒因此得以結識到朝中的「主戰派」李光、李顯宗等人,并和他們成了好朋友。但是很快他就被秦檜的黨羽打壓,于是在兩年之后辭官歸隱去了。
本來到此為止,朱敦儒的一生都是白璧無瑕,高風明節的。然而到了紹興二十年(公元1150年),秦檜突然征召他去給自己的兒子當老師。
史書上稱朱敦儒是因為畏懼秦檜的權勢,所以動身去了。但是不到一個月,秦檜就死了。于是他就被打成了秦檜黨羽,遭到眾人的冷嘲熱諷,只能再度辭官歸隱。
于是在這個時候,就有人翻出了朱敦儒的代表作《鷓鴣天·西都作》,寫了一首詩諷刺道:少室山人久掛冠,不知何事到長安。如今縱插梅花醉,未必王侯著眼看。
意思就是說,你都隱居這麼久了,還出來做什麼呢?就算你如今還和當年一樣,頭上插著梅花,裝著疏狂的樣子,京城里的王侯們,現在也看不上你了。
不過在這種情況下,朱敦儒當年的詩友還是相信他的人品,另外一些詩人也同情他。因為他二度出仕時已經七十歲了,當時秦檜在朝中只手遮天,他擔心自己不去,子孫會受到迫害。
何況朱敦儒方才動身去秦府,還沒到達秦檜就已經死了。整件事從發生到結束,前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因此他并沒有形成助紂為虐的事實。
所以在朱敦儒死后70年,還有南宋的主戰派詩人喜歡他。一個叫李曾伯的主戰派名臣,後來專門把他隱居過的地方買下來做紀念,并寫詩說:「留得清風師后進,絕勝金谷憶王孫。」
這兩句詩的大意是說,把朱敦儒的故居保存下來,就等于把他清新、高潔的風格與品行留存下來,為后世做表率。這不是比留著「金谷園」去紀念石崇那樣的王孫公子,有意義得多嗎?
秦檜死后,朱敦儒被眾人炮轟,皇帝趙構知道以后就說:「此人聯用橐薦以隱逸命官,置之館閣,豈有始恬退而晚奔競耶!」
趙構的意思是,這個人當初被明橐舉薦給我,因此才讓他當了官,結果他自己辭職不干。當初既然毫不在乎地離去,為什麼到了晚年卻跑回來與人競爭呢?
世人都說,朱敦儒是因為恐懼秦檜的權勢才去當官的,結果就趙構一個人不知道秦檜的「厲害」,還能說出這一番話來嘲諷別人,其實他是在諷刺他自己吧!
總之,南宋的文人為朱敦儒人品的問題爭論了很久,一直都是褒貶不一。不過無論如何,朱敦儒的才華是不容置疑的。
因為后代的辛棄疾、陸游、元好問等著名的詩詞大家,都曾經以朱敦儒為師,在學習他的基礎上進行創作。
朱敦儒除了這首《鷓鴣天·西都作》很出名以外,其實還有一首《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被收入了中學語文課本,列為必背篇目,詞云: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朱敦儒這首詞寫于北宋淪亡之后,那時的他早已經不復當初的意氣風發了。不過這首詞里的愛國情懷十分感人,藝術成就也很高,很值得大家去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