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我有傾慕的古代男性,那麼他就是蘇軾,沒有之一。
我們今天說到蘇軾,都會慨嘆這位豁觀樂達的東坡先生文章了得。的確如此,但他樂觀的形象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背后的曲折和心酸組成了一場場失意的試煉,才有了最后那個得意于文壇的東坡居士。
我們今天介紹的這首詩,就可以略窺他的一段心路歷程。
《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
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村。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江城白酒三杯釅,野老蒼顏一笑溫。
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
這首詩原來的題目很長,足足有31個字——《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幽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周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這麼長的題目,我們要學會劃重點。這個詩題里的重點,就是「去年」兩個字。
事情要從公元1079年說起。那年,蘇軾到湖州任職,給皇帝寫了一封頗具有感情色彩的《湖州具表》,結果就被請回朝廷喝茶了。
幾個月后,蘇軾灰頭土臉地走出刑部大牢,去黃州出任團練副使,一個有職無權的職位。
1081年的正月二十日,蘇軾去黃州附近的歧亭鎮拜訪朋友,幾個朋友送他到女王城,離別時一時興起,蘇軾當場寫了一首詩。
第二年,也就是1082年,巧的很,也是正月二十日,蘇軾又和去年的朋友姓潘和姓郭的兩位郊外踏春,忽然想起去年寫的那首詩,于是就做了這首詩附和。
詩詞背景介紹完了,我們接下來說這首詩,整體來說還是很容易理解的:
東風只在城外逡巡,卻不肯進入敞開的東門,只好走馬郊外尋春去,看一看去年訪過的鄉村。
人似秋天歸來的鴻雁,來來去去還有個音信,人生際遇卻恍如春夢,往事如煙,了然無痕。
黃州的白酒香醇味濃,酒過三杯,情深意真,鄉野老農一臉醉容,一言一笑也不失溫厚。
相聚不易,先做個約定:年年在此一會,多麼開心,再告知故友我這里很蕭散,不必為我分憂為我招魂。
一個人在失意痛苦的時候,還總想著讓大家得到些安慰,生活得愉快些,真是雄厚心腸,曠達胸襟。
詩意比較容易理解,但其中蘊含的哲理,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人似秋鴻有來信,事如春夢了無痕」這句,是我們賞析的重點。
「事如春夢」,人在世間的一切往事、經歷、思緒,包括喜怒哀樂、得失榮辱,都像春夢一般,時過境遷,了無痕跡;
但「人似秋鴻」,南來北往,感信而動,年年如此,從不懈怠。
「來有信」,是說自己如鴻雁一樣準時,去年今年都是正月二十日出郊尋春。
但這個「信」,也可解釋為信念、信心、信義、信諾。正因為人有信,也就有了溫暖的友情。
盡管自己正遭受貶逐,身處逆境,但就在這荒僻的江城中,年年都可以同新交故舊春游歡聚暢飲,驅除煩惱。
詩里表現了詩人以隨遇而安、超然曠達的態度對待災難,也表現了詩人執著于現實人生的精神境界。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認為,這兩句很好地說明了佛理中的無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人似秋鴻有來信,蘇軾要到鄉下去喝酒,去年到了一個地方,答應了今年再來,果然來了。
事如春夢了無痕,一切的事情都過去了,就像春天的夢一樣,夢醒了,留不住,沒有痕跡。
老年人常回憶,想當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尋煩惱,因為一切的事情都是不能回頭的,像春夢一樣了無痕跡。
其實,這句詩里也包含著比較經典的中年領悟。
一個人到了中年,不像少年那樣愛幻想將來的美好,也不像老年人那樣愛回憶過去。
中年人的時間是圓的,每一年都是周而復始,無論過去還是將來,都不再具有夢幻色彩。
所以,人生的真相就是,「人似秋鴻有來信,事如春夢了無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