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陶淵明的這首《桃花源記》幾乎沒有人沒讀過吧?
詩中描繪了一個美輪美奐、令人心馳神往的世外桃源,歷來備受文人追捧。
也有不少人將根據這篇文章寫詩作詞,其中最為成功的當屬唐朝張旭所作的《桃花溪》,全詩如下:
隱隱飛橋隔野煙,
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清溪何處邊。
張旭是何許人呢?
他字伯高,唐朝蘇州吳縣人,是唐朝著名的書法家,尤其擅長草書,后世稱「草圣」,其草書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并稱「唐朝三絕」。
他在文學上也頗有造詣,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合稱「吳中四士」。
在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也曾提到過他「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
總之,他在唐朝也算是個風流人物。
這首詩創作于唐玄宗天寶年間,此時大唐由盛轉衰。
詩人根據《桃花源記》的意境寫就這首詩,通過描寫飛橋隱隱綽綽、西畔漁舟輕泛、桃花逐水流,勾勒出一幅寧靜悠遠,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抒發了作者對世外桃源、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隱隱飛橋隔野煙」,來和我一起想象意向。
一開頭從遠景起筆,深山野谷,煙靄菲菲,山路幽曲,溪水潺湲,遠處似乎有一座橋橫跨山溪,隱隱約約,若有若無,被青煙云霧繚繞,宛如一條彩虹騰飛在虛空中。
多麼幽深迷蒙的畫面,令人仿佛誤入仙境。「隔」字尤為傳神,將環境的朦朧,詩人乍入仙境的迷惘,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也為全詩營造了一種神秘的氛圍。
當初武陵人誤入桃花源也是如此,好奇中帶著迷蒙,仿佛有什麼在吸引著他前進。
真的,這意境想想都要沉浸其中。同時在結構上也起了一種由遠及近的引領作用,就更是畫龍點睛了。
「石磯西畔問漁船」,接著鏡頭慢慢拉近。綠水蕩漾的小溪,露出一排排嶙峋怪石,飄著片片落花的溪面上,一艘漁船悠悠地飄蕩著,船上的漁民哼著小曲,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此時的作者佇立在溪邊的巖石上,望著溪流和漁船出神,他仿佛將那漁民當成武陵打漁人,竟情不自禁地向他問路。
一個脫口而出的「問」字,表明了作者已經陷入自己所構筑的詩畫之中。
看到這里,我感覺詩人寫作的時候是已經帶入了自己,這才使得這首詩有了靈魂。
如今我讀的時候都能感受到身臨其境,有句話說得好:「詩要有生命靈魂,詩要有真情實感,這樣才能釋放心情,打動讀者。「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詩人終日佇立在巖石上,望著悠悠流淌的溪水,倒映著兩岸燦若云霞的桃林,片片桃花如落英漂浮在溪面,隨著流水飄向遠方。
最后一句作者問出了千百年來,無數人的心聲:那世外桃源到底在清溪的什麼地方呢?
桃花流水本是十分唯美的畫面,「桃花流水窅然去」、「輕薄桃花逐水流」,但是作者因為找不到桃花源入口,而平添了幾分悵惘,與武陵人最后「遂迷,不復得路」有異曲同工之妙,給世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
其實,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云間?
身處繁華世界,每天忙忙碌碌,我們有多久不曾靜下心來,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世間并沒有真正的桃花源,也沒有人能夠完全擺脫世俗的紛擾,「若無煩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我們需要做的是于繁華中取一隅靜思,于喧囂中尋一處獨處,享受那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安寧。
于心中修籬種桃,構建屬于自己的桃花源。
讀完這首詩我們會發現,作者并未用繁重的筆墨、濃艷的色彩描繪桃花美景。
而是由遠及近、將自身融入詩中場景,虛實相間,將桃花源那種幽深空靈、朦朧雅致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堪稱唐詩中最美之意境。
形似不如神似,難怪清代《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孫洙)評論這首詩說:「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
」
一直以來,有多少人向往著有一個可以避世脫俗的桃花源,也不知是否真能遇到。
只愿你我心中都能存在這一片桃花源。